4 發展思路
圍繞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大力推進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做到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發展一個帶動一片,促進農民增收,使我縣養殖專業合作社始終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
4.1 完善管理運作機制, 提升 合作社運作質量
4.1.1 把好關口,保證質量。重點對合作社登記注冊、股權設置、決策方式、生產行為、法人活動、管理制度、盈余分配等方面進行完善和規范,嚴格把好合作社的“準入關、產權關、民主關、服務關、經營關、管理關、利益關”等七個關口,同時,加大指導、督查力度,實施動態管理,確保規范化工作順利推進。
4.1.2 突出重點,有序推進。合作社財務管理是當前規范化建設過程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問題。我縣將把實施和規范合作社財務制度和會計核算方法作為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的重點內容,力爭在省內率先實施養殖專業合作社財務輔導員制度。全縣確定70名合作社財務輔導員,與合作社開展一對一的輔導幫扶,使合作社財務管理規范化。
4.2 拓寬合作社發展空間,推進合作社健康發展
4.2.1 著力發展指導專業合作社。相關職能部門按照法律與合作社章程,指導企業、農民和種養大戶瞄準市場、看準項目、找好支撐、建好機制,組建養殖專業合作社,開展多種形式的招商引資活動,實行多個項目整體招商,引導其在特色農業產業鏈條上,以招商的理念組建養殖專業合作社。
4.2.2 著力培育骨干專業合作 社。對產業優勢明顯、帶動力強、效益好、與社員聯系緊密的重要合作社,加大政策扶持、指導和服務工作,形成一批產業帶動能力強,內部運作機制規范,具有法人治理結構的骨干合作社,使之成為全縣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柱和核心力量。
4.2.3 實施“請回來”戰略。充分發揮我縣勞務輸出優勢,將外出務工經商的有志人士“請回來”,將縣外的人才、資金、技術、信息、品牌請進來,創建養殖專業合作社。
4.3 構建合作社保障體系
4.3.1 與金融部門聯動,解決合作社資金困難的問題,形成良性金融互動。
4.3.2 與組織部門聯動,在合作社建立黨支部,提高合作社的凝聚力、戰斗力。使養殖專業合作社有良好的組織保障。
4.3.3 與檔案部門聯動,規范 合作社的檔案管理,促進其規范化建設。
4.3.4 與保險行業聯動,使合作社在發展中減少自然災害等帶來的損失。
4.4 發揮合作社職能作用,推動專業合作社上臺階
4.4.1 提升合作社發展水平,增強產業帶動能力。通過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有效整合科技、品牌、環境、市場營銷等資源,提升進入市場的能力,從而在更廣范圍和更高層次上推進效益農業經營水平。
4.4.2 有序推進標準化生產,提 高農產品質量。圍繞農產品“綠色行動”的工作目標,統一技術標準組織生產,統一認證認定有機食品、綠色食品,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4.4.3 發揮品牌效益,提高產品 市場競爭力。注冊產品商標,積極實施品牌經營,以品牌促產業提升,以品牌拓展市場。
4.4.4 進一步完善利益機制,不 斷增加農民收入。合作社向社員提供免費的技術指導、市場信息、統一農資供應等社會化服務,直接降低生產成本。通過組建合作社,使專業生產優勢與銷售優勢有機結合,有效地解決農產品的銷售難。通過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將60%以上利潤按社員的出資額和產品交易量(額)進行分配,確保農民既增產又增收。
4.5 搞好信息化服務, 為專業 合作社特色產品銷售搭建平臺充分利用我縣《安岳農業•檸檬網》網站廣泛宣傳我縣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各類特色產品,使我縣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各類產品隨時對接國內國際大市場,確保產品銷售渠道暢通,同時提倡各合作社安裝現代信息服務設施,確保信息暢通。
5 幾點建議
5.1 遵循客觀規律推進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養殖專業合作社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的原則,要按照客觀規律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律的要求,尊重農民意愿,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結合當地農民經濟發展實際,通過積極引導和適當扶持,在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和優勢的產業中,主要利用農民能人、專業大戶帶頭,精心培育,做到成熟一個,發展一個。
5.2 把握好養殖專業合作社發
展的基本條件一是具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形成了產業規模。二是運行機制已經具有自我造血功能。三是具有健全的內部管理制度,堅持“三民”原則。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類型的養殖專業合作社,政府應采取不同的政策進行引導與支持。
5.3 擴大對養殖專業合作社政
策扶持的范圍政策對養殖專業合作社的支持方式應該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選準切入點。一是充分考慮農業、農民的現狀,特別是在申報綠色產品證書、商標注冊、合作社登記等收費方面予以大幅度減免。二是要根據國家有關稅收政策規定,積極研究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可以采取低稅率或免稅政策。三是資金投入方面,設立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資金。四是對養殖專業合作社及其社員的生產性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引進、人員培訓、農產品促銷等,給予一定財政補貼。
5.4 把握財政資金扶持養殖專業合作社的方向一是技術培訓。二是引進新品種和推廣新技術。三是信息建設。四是標準化生產和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綠色無公害畜產品已成為社會普遍需求,在傳統生產向標準化生產轉化過程中,急需財政支持和促進。作為生產環節的農業,對病毒、農藥殘留的檢測非常缺乏,它是標準化生產的硬件保證。五是農產品加工建設。
5.5 充分發揮當地政府的指導
與引導作用現階段政府還需加強指導,努力提高合作社的整體功能。要幫助建立和完善章程,明確任務,規范組織機構和運行機制,完善服務功能,提高造血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