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棉花協會聯合發布的數據,國內棉價從去年3月的31241元/噸,降至目前的18325元/噸,降幅已達41.3%。不過,記者調查發現,棉價的下跌并沒有給紡織企業和消費者帶來實惠。不但紡織企業連聲叫苦,市場上的服裝也并未因此降價。
近兩年棉價暴漲暴跌
近兩年來,國內棉價陷入了暴漲暴跌的怪圈。從2010年9月開始,棉價從1.8萬元/噸飆升至3萬元/噸,最高達到3.4萬元/噸。2011年9月開始,又從3.4萬元/噸狂跌至2011年12月的1.9萬元/噸。近期,棉花期貨、現貨價格均跌至年度最低點。截至22日,中國棉花價格指數為18325,328級棉全國加權均價為18325元/噸。
“每噸3萬多元本來就是虛高。”昨日,卓創咨詢棉花行業分析師孫立武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量游資涌入炒作是推手。孫立武分析,國內需求一直保持在800萬噸左右,加上進口數量,供應遠大于需求。在下游終端市場,國際消費市場復蘇乏力,整個棉紡產品產量較往年大幅縮水,市場需求疲軟,也在一定程度上拖低了棉價。
高進低出中小企業遭殃
棉價持續走低,對下游紡織企業卻并非利好消息。
周偉是合川和益紡織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公司長期出口坯布到中東市場,近期一直下跌的棉價讓他心慌。“很多人認為,棉價降低對紡織企業是利好,但實際上給企業帶來不少風險。”周偉說,棉價下跌將傳導到下游生產棉紗、坯布和服裝的紡織企業,出于“買漲不買跌”的心理,紡織企業會減少訂單,而棉花需求減少,棉價就會繼續下跌,產生跌價循環。同時,客戶也會以此為理由壓低產品價格。“現在我們面臨的選擇是,要么停產保本,要么虧本保市場。”周偉苦笑著說。
國內棉價仍然偏高
“棉價對于紡織企業的影響,最主要的還是來自國內國外棉花價格倒掛,削弱了出口企業的競爭優勢。”孫立武表示,國內紡織企業用棉成本比國外紡織企業高,出口紡織品價格卻與國外產品保持同等價格,巨大的用棉成本差異正在削弱國內紡織品、服裝等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由此導致出口增速降低,外單流失情況加劇。
記者了解到,除了優先選擇進口棉紗,尋找其他替代品也成為企業減少風險的另一途徑。
重慶輕紡服裝商會秘書長李勇告訴記者,面對充滿變數的棉花市場行情,今年紡織行業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如紡織品配棉比在下降,滌綸等替代產品的用量在增加。同時,一些紡織企業對產品結構也進行了相應調整。
服裝價格不降反升
“棉價下跌,基本不會引起終端棉紡織產品降價。”重慶輕紡服裝商會秘書長李勇分析,以一件成衣為例,原材料占成本的比例正在下降,人力成本占比則從原來的15%上升到30%,能源成本占比也從原來的10%上升到15%。“人力成本和能源成本擠兌了原材料對終端售價的影響幅度。”李勇說,對品牌服裝企業更是如此,特別是定位中高端的品牌企業,由于產品附加值較高,原材料波動對他們的影響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