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具有吉林省特色的集約化養殖、生態養殖之路
2013-7-18 養殖人才網

發展具有吉林省特色的集約化養殖、生態養殖,這是未來的主要發展趨勢,從根源上掌控飼料添加劑、藥物殘留、重大疫病的防控等各個方面的環節因素,不但能提高肉類產品的質量,滿足供求的不斷增長,相應降低飼養成本,還能減少環境污染。
1 吉林省畜牧現有的飼養方式
1.1 散養的飼養方式
吉林省地大物博,傳統延續下來的家家戶戶都養殖牲畜,從十幾只豬鴨到三五十只的飼養,大多都是散養。
1.2 散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2.1 飼養方式落后
養殖基礎設施薄弱、養殖技術水平低、良種化程度低,缺乏市場信息,承擔市場風險大,嚴重阻礙了養殖業健康穩步發展。很多人為了減少飼養成本,在利益的驅使下在垃圾場大批飼養垃圾豬。由于達不到大規模養殖的標準,屬于散養方式的
一種,無人管理,流入市場危害極大。
1.2.2 食品安全性沒有保障
散養被視為個人行為,受到的約束小,病死牲畜舍不得銷毀,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市場,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
1.2.3 肉品品質得不到保障
散養的畜禽有機會食入霉、腐敗的食物,飲入被糞便污染的水,這些大大降低了畜禽肉品的品質。
1.2.4 不利于疫病的防控
在當前動物疫病污染面比較廣、交叉帶菌的情況下,落后的飼養方式很容易導致疫病大面積爆發。
1.3 規模性的飼養方式
在吉林省多種經營形式并存的情況下,大規模的飼養日益增多,許多經濟條件好些的散養戶都轉向了規模化養殖。
1.4 規模化養殖模式存在的問題
1.4.1 養殖戶的文化素質低
大多的養殖農民都沒經過系統的畜牧養殖培訓,都是憑經驗雇傭他人來飼養。在丹麥畜牧業發達的國家,農場主都需要有一定的學歷、實際經驗,然后由國家免費培訓才能規模化飼養。
1.4.2 單一的規模化養殖增加飼養成本降低飼養成本的最好方法是產供銷一體化的模式,而且可以很好的控制養殖周圍的水源污染,控制飼料添加等各個環節。
1.4.3 監督、檢查不到位
在規模化飼養場,什么時候打疫苗,什么時候出欄都是由業主自己說了算,無法控制藥物半衰期(在疫苗注射后15 d 才能出欄),這些弊病都來自于監督、檢查不到位的結果。
1.4.4 飼養污染嚴重
大多養殖場都沒有銷毀和污水處理設備,飼養過程中對周圍水質、土質、空氣的污染很嚴重。
2 吉林省畜牧飼養的發展趨勢
吉林省每年食用、外運豬344.6 154 萬頭,牛羊61.0 818 萬頭,禽類12 510.1 489 萬只,其他(犬、鹿等)129.5 162 萬頭只,吉林養殖人才網估計這么龐大的數字帶動的經濟利潤是多么可觀。畜牧業養殖的集約化能有效地防控疫病、保證肉品品質、杜絕藥物殘留、提高食品安全、有效地提高生產率、減小環境污染。打破傳統的養殖模式,建立畜牧業生態工程與吉林省特色集約化養殖相結合,是吉林省畜牧業飼養未來的總體發展趨勢。
3 發展吉林省特色集約化養殖的具體措施
3.1 盡量采取集約化養殖
產供銷為一體的集約化模式避免了二手販子的倒手,可由鄉、縣政府牽線與銷售點直接掛鉤,減少二次污染的幾率,控制水源、飼料的合格率與來源,保證上市肉品的品質。
3.2 利用現有的資源規劃本地區的飼養發展模式比如白山市八道江區為壯大農村經濟,避免市場風險,將上甸子村的養牛戶集中起來,成立白山市慶豐養牛農民專業合作社。經過兩年的生產實踐,合作社從最初的幾戶發展到現在的40 多戶,年出欄肉牛1 500 頭,盈利200 萬元。根據本地區原有的養殖,統一規劃、銷售、政府參入,降低飼養成本。
3.3 劃分區域養殖
由于市場變幻莫測,很多養殖戶盲目養殖,什么價高養什么,這樣會讓市場的價格波動更大,弄不好就賠錢。不只要地區劃分區域養殖,減少交叉感染的幾率,也要整體全局劃分區域養殖,統一調配穩定市場供需平衡。
3.4 與國際畜牧業靠攏
不斷汲取外源信息,掌握國際畜牧業發展趨勢,引進新的品種,更新原有的種畜,結合當地的情況融入新的創新飼養模式。比如廣西馬山縣自創了“人畜分開、畜牧分區”的全新養殖方式,統一飼養品種,統一規劃設計,統一用料標準,統一防疫用藥,統一無害化處理和統一產品銷售。
3.5 環保飼養成為畜牧業飼養發展趨勢
飼養污染已經嚴重威脅人體的生命安全,某養雞場附近的河道水色為深綠色,魚蝦類滅絕,水中N、P、K 等元素超標,一只雞日排糞量約為0.1 kg,基本沒經過排污處理就排放出去,污染水源,水源連帶污染土質、空氣。因此,吉林省在今后的畜牧業飼養發展上,首要的任務是環保飼養,避免飼養的重復污染。
1 吉林省畜牧現有的飼養方式
1.1 散養的飼養方式
吉林省地大物博,傳統延續下來的家家戶戶都養殖牲畜,從十幾只豬鴨到三五十只的飼養,大多都是散養。
1.2 散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2.1 飼養方式落后
養殖基礎設施薄弱、養殖技術水平低、良種化程度低,缺乏市場信息,承擔市場風險大,嚴重阻礙了養殖業健康穩步發展。很多人為了減少飼養成本,在利益的驅使下在垃圾場大批飼養垃圾豬。由于達不到大規模養殖的標準,屬于散養方式的
一種,無人管理,流入市場危害極大。
1.2.2 食品安全性沒有保障
散養被視為個人行為,受到的約束小,病死牲畜舍不得銷毀,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市場,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
1.2.3 肉品品質得不到保障
散養的畜禽有機會食入霉、腐敗的食物,飲入被糞便污染的水,這些大大降低了畜禽肉品的品質。
1.2.4 不利于疫病的防控
在當前動物疫病污染面比較廣、交叉帶菌的情況下,落后的飼養方式很容易導致疫病大面積爆發。
1.3 規模性的飼養方式
在吉林省多種經營形式并存的情況下,大規模的飼養日益增多,許多經濟條件好些的散養戶都轉向了規模化養殖。
1.4 規模化養殖模式存在的問題
1.4.1 養殖戶的文化素質低
大多的養殖農民都沒經過系統的畜牧養殖培訓,都是憑經驗雇傭他人來飼養。在丹麥畜牧業發達的國家,農場主都需要有一定的學歷、實際經驗,然后由國家免費培訓才能規模化飼養。
1.4.2 單一的規模化養殖增加飼養成本降低飼養成本的最好方法是產供銷一體化的模式,而且可以很好的控制養殖周圍的水源污染,控制飼料添加等各個環節。
1.4.3 監督、檢查不到位
在規模化飼養場,什么時候打疫苗,什么時候出欄都是由業主自己說了算,無法控制藥物半衰期(在疫苗注射后15 d 才能出欄),這些弊病都來自于監督、檢查不到位的結果。
1.4.4 飼養污染嚴重
大多養殖場都沒有銷毀和污水處理設備,飼養過程中對周圍水質、土質、空氣的污染很嚴重。
2 吉林省畜牧飼養的發展趨勢
吉林省每年食用、外運豬344.6 154 萬頭,牛羊61.0 818 萬頭,禽類12 510.1 489 萬只,其他(犬、鹿等)129.5 162 萬頭只,吉林養殖人才網估計這么龐大的數字帶動的經濟利潤是多么可觀。畜牧業養殖的集約化能有效地防控疫病、保證肉品品質、杜絕藥物殘留、提高食品安全、有效地提高生產率、減小環境污染。打破傳統的養殖模式,建立畜牧業生態工程與吉林省特色集約化養殖相結合,是吉林省畜牧業飼養未來的總體發展趨勢。
3 發展吉林省特色集約化養殖的具體措施
3.1 盡量采取集約化養殖
產供銷為一體的集約化模式避免了二手販子的倒手,可由鄉、縣政府牽線與銷售點直接掛鉤,減少二次污染的幾率,控制水源、飼料的合格率與來源,保證上市肉品的品質。
3.2 利用現有的資源規劃本地區的飼養發展模式比如白山市八道江區為壯大農村經濟,避免市場風險,將上甸子村的養牛戶集中起來,成立白山市慶豐養牛農民專業合作社。經過兩年的生產實踐,合作社從最初的幾戶發展到現在的40 多戶,年出欄肉牛1 500 頭,盈利200 萬元。根據本地區原有的養殖,統一規劃、銷售、政府參入,降低飼養成本。
3.3 劃分區域養殖
由于市場變幻莫測,很多養殖戶盲目養殖,什么價高養什么,這樣會讓市場的價格波動更大,弄不好就賠錢。不只要地區劃分區域養殖,減少交叉感染的幾率,也要整體全局劃分區域養殖,統一調配穩定市場供需平衡。
3.4 與國際畜牧業靠攏
不斷汲取外源信息,掌握國際畜牧業發展趨勢,引進新的品種,更新原有的種畜,結合當地的情況融入新的創新飼養模式。比如廣西馬山縣自創了“人畜分開、畜牧分區”的全新養殖方式,統一飼養品種,統一規劃設計,統一用料標準,統一防疫用藥,統一無害化處理和統一產品銷售。
3.5 環保飼養成為畜牧業飼養發展趨勢
飼養污染已經嚴重威脅人體的生命安全,某養雞場附近的河道水色為深綠色,魚蝦類滅絕,水中N、P、K 等元素超標,一只雞日排糞量約為0.1 kg,基本沒經過排污處理就排放出去,污染水源,水源連帶污染土質、空氣。因此,吉林省在今后的畜牧業飼養發展上,首要的任務是環保飼養,避免飼養的重復污染。

本文地址:http://www.qingqingav.com/industry/html/14350.html,如要轉載,請注明轉載自5A農業人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