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野生動物養殖標準化現狀

我國野生動物飼養業的發展現已成為中國出口貴重商品的重要來源, 并將逐漸發展成為畜牧和漁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據有關資料介紹, 全球野生動物養殖及加工業年總產值已超過2 000 億美元, 僅中國就達到1 000 億元人民幣 , 隨著規模化養殖的不斷擴大, 野生動物養殖業的問題也不斷顯現, 缺乏統一的部署和組織, 規劃布局不夠合理。在養殖生產的過程中, 以養殖業者的經驗為主, 沒有技術指導, 缺乏科學統一的操作。必然導致規模小、行業散、經營亂、質量低的養殖狀態。
1 我國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的現狀
目前我國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產業主要涉及實驗動物、毛皮動物、藥用動物、肉用動物和觀賞動物五大類。在人類健康和生命科學研究中, 價值極高的實驗動物獼猴、食蟹猴, 在我國云南截至2004 年就有12 986 只, 產值2 672 萬元 ; 我國的毛皮動物養殖業始于20 世紀50 年代, 主要養殖地區有河北、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江蘇等, 主要飼養品種有水貂、銀狐、藍狐、貉子等。目前全國從事毛皮動物養殖人員達百萬之眾, 各種毛皮動物存欄約6 000 萬只 ; 我國人工馴養繁殖的藥用和肉用野生動物種類較多, 主要有梅花鹿、黑熊、馬鹿、中國林蛙、虎紋蛙、環頸雉、雜交野豬、孔雀等, 全國現已養殖的梅花鹿50 萬頭以上, 其中近一半在吉林省 。吉林省中國林蛙年產出超過8 億只, 年產林蛙油160 t 左右, 年產值近20 億元 。以養殖雜交野豬起家的寧波南方野生動物養殖有限公司, 目前已成為一家以馴養野生動物、畜禽產品深加工為主, 綜合性農業龍頭企業, 并在2000 年成為經國家林業局確認的特種野豬種源基地; 觀賞動物孔雀等人工種群數量已大大超出野外種群數量, 目前孔雀的主要飼養省份云南在2007 年底數量已達8 095 只 。如今揚子鱷的人工種群數量已經達到1 萬條, 且年繁育量超過2 000 條 , 不但進行了回歸自然的實踐, 而且安徽揚子鱷繁育中心人工種群已獲得國際保護瀕危野生動物貿易管理機構( CIT ES)的商業性注冊, 可適量用于商業性貿易。
2 我國野生動物養殖業的相關法律法規
早在1950 年, 中央政府就發布了《稀有生物保護辦法》; 1962 年國務院在《關于積極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的指示》提出了“加強資源保護, 積極馴養繁殖, 合理獵取利用”的方針; 1988年11 月8 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開始走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 開啟了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的大門;1992 年發布《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1993年發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關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貿易的通知》、《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陸生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管理費收費辦法》、《國家重點保護馴養繁殖許可證管理辦法》; 2003年國家林業局發布了《關于商業性經營利用馴養繁殖成熟的梅花鹿等54 種陸生野生動物名單》的通知, 按照規定, 可以從事經營利用性馴養繁殖和經營。中國國家林業局于2004 年發布了《關于促進野生動植物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 明確禁止或嚴格限制獵捕野外資源直接用于商業性利用,從而空前加大了對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力度;2005 年國家林業局印發了《毛皮野生動物( 獸類)馴養繁育利用技術管理暫行規定》的通知, 對當時毛皮行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