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經濟林現狀及“十二五"展望
1. 山東省經濟林發展現狀
“十一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林業局黨組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家林業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全省各地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發展經濟林產業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工作來抓,取得了顯著成效,實現了經濟林產業的又好又快發展。截止到2010年年底,全省經濟林面積達到145萬hm2 ,比“十五”末增加5.1萬hm2 ,增長3.64% ;經濟林產品年產量達187億kg,比十五末增加50億kg,增長36.42% 。“十一五”期間,全省經濟林面積基本保持在133.3萬hm2左右,經濟林的發展主要依靠樹種結構的調整和品種的改劣換優,實現了從單純追求規模效益向質量效益的轉變,正在步入良性的、健康的發展軌道。各地按照區域化布局,突出發展名特優良種,在穩定大宗水果發展的同時,重點向核桃、大棗、櫻桃、石榴等干雜果發展,具有營養保健價值的核桃、早熟鮮果櫻桃和石榴發展迅速,全省每年分別以0.4~0.5萬hm2 的發展速度遞增,面積增長8O% 以上。藍梅、扁桃、仁用杏、文冠果等樹種開始引種發展。冬棗和山楂面積減少較大,面積減少29.56% ,山楂面積減少92% 。蘋果、梨、桃、葡萄“四大水果”面積穩定在66.75萬hm2。左右;棗、核桃、板栗、柿子、銀杏等干果面積基本穩定在44萬hm2 左右(含冬棗7.3萬hm2),櫻桃、杏、石榴、李子等“雜果”面積10萬hm2。,增長了34.54% 。目前,水果、干果、雜果面積比率約為1O:7:2,產量比率為2O:3:1,樹種結構進一步優化合理。“十一五”期間,全省從國外引進、選育優良新品種100余個,引進無病毒砧木良種2O余個,并建成了幾處具有較高水平的經濟林良種無病毒苗木繁育基地,累計為省內外提供無病毒良種苗木1000多萬株。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歷史名優果品,如煙臺蘋果、肥城佛桃、樂陵小棗、沾化冬棗等也不斷開發選育出了一些優良類型,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蘋果主要推廣了新紅將軍、太平洋嘎拉和優系嘎拉等中早熟和中熟品種,葡萄在擴大紅地球和大粒無核品種的同時,發展了釀造品種,核桃主要推廣了香玲、豐輝、碩豐、魯光、岱豐、岱輝等品種,櫻桃主要推廣了紅燈、早大果、萊州早紅、布魯克斯、美早等,棗主要推廣了金絲新1、2、3、4號小棗,圓鈴新1、2號大棗等,板栗主要推廣了陽光、沂蒙短枝、蒙山魁栗等。目前,蘋果、梨、桃、板栗、核桃等 主要經濟林樹種的良種化率已達80 以上,新發展果園全部實現了良種化。
我省經濟林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相比,與世界發達國家和先進省份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產業組織化程度低。一家一戶分散管理經營的模式未得到改變,導致發展的盲目性,生產的隨意性,市場競爭的無序性,經濟效益不高。二是科技支撐能力有待提高。品種資源儲備不足,自主創新能力需進一步加強;新技術、新成果轉化率較低,標準化生產水平不高,影響了產品市場競爭力。三是產業化水平較低。果品貯藏能力僅占總產量的19.8% ,加工能力僅占總產量的16.2% ,貯藏、加工能力與產品產量的增長不相適應,缺乏競爭力強的名牌企業,制約著經濟林產業經濟效益的進一步提高和健康穩定的發展。四是資金投入不足。經濟林前期投入較大,科技含量較高,果農自身資金有限,技術水平較低,目前國家和我省還沒有專項扶助資金和優惠政策,嚴重制約了經濟林產業水平的提高。五是經濟林產品安全質量監督管理工作需進一步加強。近年來,我省經濟林產品質量安全狀況不斷改善,但由于多種原因造成生產環節限用農藥在某些產區被濫用,導致有些地方個別產品有毒有害物質超標。
本文地址:
http://www.qingqingav.com/industry/HTML/4642.html,如要轉載,請注明轉載自中國農業人才網
[1] [2] [3] [4] [5] 下一頁
文章錄入:希望的田野 責任編輯:耕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