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機械化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1 前言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經濟規律。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決定了農業為其他部門提供剩余產品和勞動力的數量,進而制約著這些部門的發展規模和速度。只有農業發展了,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才能得以進一步的發展。
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世界農業發展的必然規律,這不僅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且也是國民經濟不斷發展的客觀需要。農業現代化要求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手段裝備農業,以先進的科學方法組織和管理農業,提高農業生產者的文化、科技素質,把落后的傳統農業逐步改造成為具有高度生產力水平和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的過程。這包括農業生產手段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現代化、農業勞動者的現代化和農業組織管理的現代化。[1]
2 中國農業機械化現狀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農業在保障農產品供給、保證食品安全以及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長期以來,中國政府積極致力于農業的發展。我們用占世界7% 的耕地,為世界22%的人口提供了基本充足的食品。一些特色和優勢農業產業帶正在形成,農業結構更加協調。一批新品種、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農業科技進步不斷加快。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穩步發展,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在家庭承包經營體制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農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
2.1 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穩步提高
1949年,全國農業機械化裝備總動力只有8. 0l 萬千瓦,農用拖拉機只有117臺,一些大型農業機械如聯合收割機、農用載重汽車基本上是空白。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農業機械擁有量增長了上千倍,有的品種甚至數萬倍。截至2003年底,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6億千瓦以上,農業機械化原值達3362億元,農用拖拉機保有量達1494萬臺,拖拉機配套農機具2292萬部,聯合收獲機械36萬臺。
2.2 農田作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
建國初期,農業生產主要靠人畜力勞動,機械化水平不到1%。而2003年,完成機械耕地面積60943千公頃,機械播種面積40714千公頃,機械收獲面積27360千公頃。機械化耕地、播種、收獲水平分別達到46.8%、26.7%和19%。
2.3 農機服務領域不斷拓展
農業機構服務領域由原來的農田作業,逐步向產前和產后延伸,向其他領域擴展。一大批設施農業設備、農副產品加工機械、畜牧業機械、林業機械、植保機械、運輸機械、農田基本建設機械等迅速增長。溫室面積達到69億平方米,田園管理機達到4萬臺。
2.4 農機作業向市場化、社會化服務發展
中國農戶種植規模小,家家戶戶購買農業機械不經濟,也沒有必要,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顯得尤為重要。以1996年開始的全國性跨區機收小麥為標志,中國的農機作業向市場化、社會化服務發展。1996年以來,中國有關部門大力配合,利用從南到北小麥收獲的時間差,組織開展了聯合收割機跨區機收小麥作業,使聯合收割機使用時間從平均每年7一lO天增加到一個多月,提高了聯合收割機的利用率,即滿足了農民的機械化收割要求,也提高了購機者效益,促進了小麥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聯合收割機保有量的增加。
本文地址:
http://www.qingqingav.com/industry/HTML/5024.html,如要轉載,請注明轉載自中國農業人才網
[1] [2] [3] 下一頁
文章錄入:朗晴 責任編輯:耕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