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不斷完善, 社會對農業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較大變化。這無疑給我國高等院校中的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如生源質量、畢業生就業等問題, 農學專業現行人才培養模式已難以適應現階段“三農”工作的需要。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社會對農業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近幾年的情況看,社會所需人才大多是有技術、懂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而單純需要農業技術人才相對較少。按照農學專業原定的培養目標, 主要是培養能夠從事農業科研、技術推廣的專業人才,而對經營管理素質方面的培養則較少考慮。因此,培養出來的人才,只是掌握了農作物生產方面的基礎理論和技術,而在經營管理方面的能力則較差, 適應不了經濟社會發展對農業人才素質的要求。
1. 2 人才培養模式嚴重滯后
目前我國高等農業院校人才培養基本上沿襲上個世紀80~90年代形成的 “基礎課 →專業基礎課 →專業課 →生產實習 →畢業論文 ”的模式,這種培養模式主要是為農業科研、技術推廣單位培養人才,而目前農業科研、技術推廣單位對本科生接納極少,更多的畢業生需要到農業企業就業。在農業企業工作,不僅需要有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較強的社會實踐、社會活動和經營管理能力。可見,傳統培養模式與現代社會對農業人才的需求不相適應,已經成為農學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制約因素。
1.3學生專業思想不端正,學習動力不足
農業是艱苦行業,工作環境差,工作條件艱苦,待遇低。許多學生原本不愿意投身于農業這一行,但由于高考成績所限使得他們不得不報考農學院。這部分學生來到學校以后,往往專業思想不牢固,認為學農辛苦、沒出息,學習動力不足,學習不認真,上課遲到、早退,甚至曠課,有些雖然在教室上課,但人在心不在。加上近幾年機關、事業單位進行機構改革,接收的畢業生少,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這無疑對在校生的學習產生較大的影響。有些學生剛入學時,雄心勃勃,下決心刻苦學習,努力拼搏,煉好本領,以便畢業后能夠干出一番事業,但看到有些畢業生工作沒著落,就心灰意冷。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大學生自主擇業與人才供求市場化運作等問題,端正專業思想,牢固樹立學農愛農的思想,是新時期農學專業建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1.4生源問題制約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生源不足,生源質量較差,是長期以來困擾農學專業學科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由于種種原因,我國農業的發展相對于其他行業有很大的滯后性,生產力水平低,農村經濟落后,工作條件艱苦,農技人員待遇偏低等,這些都對考生產生了消極影響,很多考生特別是優秀考生不愿意投身農業行業,從而使農學成為冷門學科,生源數量不足。農學專業每年招生時依第一志愿錄取的考生不到招生人數的一半,在重點分數線以上依第一志愿錄取的考生更少,生源質量相對較差。因此,如何擴大生源,提高生源質量,是新時期農學專業建設面臨的又一個重要問題。
1.5課程體系不適應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農學專業現行課程體系設置過于強調專業,忽視了綜合素質的培養。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主要是圍繞農作物生產技術,而涉及農業經營管理的課程很少開設,很難適應既有技術、又懂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1.6人才培養經費不足
農學專業是一個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專業,即要有一支專業基礎理論扎實、學術造詣深、科研及生產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又要有良好的實踐性教學基地。由于種種原因,農學專業目前專業建設經費不足,特別是實習、科研基地條件較差,基礎設施不完善,生產工具也比較落后,難以適應現代農業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