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海水養殖區大黃魚常出現一種不明病因的流行疾病。這種疾病常發生于50克~100克體重的魚體,沒有明顯癥狀(如爛鰓、爛尾、出血等)。鏡檢沒有寄生蟲感染;吃食正常,沒有腸炎癥狀;肝脾沒有顯著腫大。但多見肝臟顏色較蒼白,少數腎臟有些腫脹、充血、有節樣物,部分魚有下頜發紅現象。
這種疾病一旦發生,便會傳染,特別是同一網箱的魚,幾天內死亡率可達10%~70%不等,然而同一水體中的其他網箱可以不發病,或僅有少量發病。
從發病的季節來看,這種病通常出現于春季氣候多變時,特別是許多養殖戶在冬季給魚停食,造成魚體瘦弱時,更易發生此病。夏季高溫季節的發病率也很高。
以往養殖戶單純使用抗菌素治療,往往出現用藥量越多死亡率越高的現象,特別是使用氯霉素、環丙沙星、水體消毒劑(如“敵百蟲”、高錳酸鉀、福爾馬林)等,有大量死亡的現象出現。
筆者認為,本病的發生可能是由于魚體瘦弱、營養不良、機體免疫力下降,使魚生理機能失調,使潛伏的病毒(也曾見過從這種魚體內檢出病毒的報道),受氣候變化或藥物的刺激,而引發疾病發生,短時間內大量死亡。
為此,在治療本病過程中,筆者建議應多種藥物配合使用,效果較好。每公斤飼料加“魚蝦毒克”3克、“尚肝寧”2克、大黃魚多維或水產專用維西2克、板蘭根10克,拌料投喂,連服3天~7天。無特殊情況,應力求通過提高魚體免疫力、調節魚體生理機能的平衡來達到理想的預防及治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