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采集和利用珍珠的國家。除此之外,古代產珠的國家還有古埃及、波斯王國、古希臘和古印度等。從13 世紀到20 世紀50 年代的近800 年的時間里,我國的珍珠人工養殖停滯不前(基本上依賴采集天然珍珠),而此階段日本的珍珠人工養殖發展較快。17 世紀中期,中國的人工育珠技術傳到歐洲,19 世紀末又傳到日本。日本人御木本幸根據我國佛像珍珠的形成原理,開始進行人工養殖珍珠的研究,于1893 年7 月11 日生產出五顆半圓珍珠。19 及年,西川藤吉、藤田昌也等在琵琶湖成功地用池蝶蚌培育出無核珍珠(正圓珍珠),為迅速崛起的日本珍珠業奠定了基礎。
1 .日本珍珠業的盛衰
20 世紀初,無論是御木本幸,還是西川藤吉、藤田昌也,日本科學家的人工珍珠研究成果都獲得了專利權。至1935 年,日本珍珠養殖企業已達到222 家,年生產珍珠774.9 萬顆。至1955 年,珍珠產量達24532.5kg 。至1966 年,日本的珍珠養殖企業已發展到7000 余家,年產珠104 噸。1969 年產珠111.3 噸,其后由于琵琶湖的水質污染和其他社會因素,日本珍珠產量逐年下降,并將生產場地向霞浦湖轉移。至1980年為35 噸。此后,日本珍珠的年產量維持在30 噸左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20 年里,日本珍珠的外匯收人為20 億美元,為珠戰后日本經濟重建做出了重要貢獻。
2 .我國珍珠業的業績
在日本珍珠不景氣的同時,我國以淡水人工育珠為代表的珍產業迅速崛起。自70 年代起,中國珍珠產量迅猛上升。1979 年世界珍珠產量為60 余噸,其中日本為35 噸,中國為25 噸,其他國家為3-5 噸。1980年世界珍珠產量70 余噸,其中日本仍為35 噸,而中國上升到38 噸,第一次超過日本,居世界產量之首。1984 年中國珍珠產量達到117 噸,超過了日本1969 年的歷史最高產值。1986 年我國江蘇省年產珍珠達到137 噸。80 年代以后,我國珍珠業進人了飛速發展的新階段,據權威統計報道:1996 年中國珍珠總產量達到2027.4 噸(淡水珠2002 噸,海水珠25.4 噸)。另據報道:1999 年世界珍珠產量為1262 噸,其中中國為1220噸,占95% (其中淡水珠1200 噸,海水珠20 噸)。
在出口方面,1971 年我國首次出口日本珍珠僅0.6kg , 1972 年上升到11.73skg ,至1992 年,出口珍珠699.4 噸,其中出口日本345.51 噸,出口香港地區332.92 噸,其他銷往美洲、歐洲和東南亞。1993 年前后,美國每年從中國進口珍珠30 噸(主要是淡水珍珠),價值1.5 億美元。可見珍珠是水產品出口創匯的優質產品,我國為世界珍珠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盡管我國珍珠業歷史悠久,但正式開展生產技術研究(尤其是無核珍珠)還是新中國時期的事。1958 年,廣東暨南大學生物系熊大仁教授在廣西北海利用馬氏珠母貝,成功培育出海水珍珠。在海水珍珠養殖的啟發和推動下,熊大仁教授又于1958 年成功進行了背齒無齒蚌的附殼珠和有核珠的試驗,并于1962 年開始進行無核珍珠養殖和彩色珍珠形成與小片位置的研究。我國近代育珠先驅熊大仁教授于1963 年撰寫的《 河蚌無核珍珠形成的初步研究》 的論文,屬我國人工育珠首篇科技專著,對珍珠的生產和科研起到很好的指導和推動作用。然而,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內只能作為內部資料,直至17 年后的1980年才公開發表。目前,我國的珍珠養殖以長江流域為主,已有10 多個省進行人工育珠生產。概括地說,我國現代珍珠業發展可劃分為起步、初級發展、快速發展三個階段。
1 .人工育珠的起步階段(20 世紀50 一60 年代)
珍珠的人工培育技術,是在采捕天然珍珠的過程中逐漸被認識和發展起來的。1950年之前,我國天然海珠采捕業和淡水蚌育珠都處于萎縮和停頓狀態,1950-1957 年開始列項調查天然珠蚌的資源,并開始系統研究人工培育珍珠的生產技術。我國政府對發展珍珠業非常重視,1957 年11 月,周恩來總理指示:“要把南珠生產搞上去,要把幾千年落后的自然采珠改為人工養殖。”1958 年,毛澤東主席指示:“舊社會勞動人民辛辛苦苦采珠進貢皇帝,現在我們養殖珠要為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1958 年3 月,在中央領導的指示下,合浦地區建立了第一個海水珍珠養殖場——北海珍珠養殖場,并于同年11 月,成功育成我國第一顆海水珍珠。1962 年,馬氏珍珠貝植核技術獲得成功;1965 年,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馬氏珍珠貝人工孵化成功;1966 年,合浦地區收獲人工養殖的第一代海珠37.55kg ,這是從天然采收轉為人工培育海珠的一次歷史性突破;1970 年,海南臨水縣海陵珍珠養殖場,從三亞鐵爐港撈回黑蝶貝進行首次插核試驗,第二年即成功獲得我國第一批人工培育的黑珍珠;1962 年,江蘇、浙江兩省派專員去廣東學習育珠技術;上海水產學院于1965 年成功獲得淡水無核珍珠、有核珍珠和象形附殼珠。據蔡仁逢主編《 中國淡水養殖技術發展史》 記載:" 1964 年,上海水產學院進行河蚌育珠研究成功;1967 年,蘇州水產養殖場當年生產淡水珍珠1259 ( 90 只蚌), 此后迅速在全國推廣。”浙江省于1970 年在諸暨白塔湖漁場人工培育珍珠成功。
總之,第一階段屬初創階段,主要生產技術進展可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① 優質海水育珠蚌的選擇、培育與人工繁殖成功;② 珠蚌的插核插片技術,從初試到逐步提高,并進人了初級規模型生產的水平;③ 淡水育珠開始起步,母蚌、幼蚌、珠蚌的培育積累了一定經驗;④ 蚌病防治與新藥試驗取得一定進展。此階段淡水育珠以褶紋冠蚌為主,三角帆蚌還沒有占據主導地位。第一階段的重要專著是珍珠界前輩熊大仁的譯著《 珍珠的研究》 (農業出版社,1965 )
2 .人工育珠的初級發展階段(2O 世紀70 一80 年代)
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和生產技術的提高,本階段珍珠產量穩步上升,珍珠總產量躍居世界第一,國內外珍珠市場開始較快地發展。本階段的特點是我國淡水育珠技術得到較好的推廣,淡水珍珠產量迅速上升。在優質珠方面,蒙釗美等科學家于1981 年8 月培育出珠徑19mmm*15.5mm 、重69 的大型海珠,及一顆直徑13mm 的黑珍珠;湖南張元培等于1986 年培育出直徑20mm 的大型淡水珠,形態奇異優美,以后又系統培育出奇特型黑珍珠、十字架形珍珠和拱形珍珠等;江西都昌縣鄒樂道培育出一顆罕見的重n . 4g 的象形浮雕珍珠口
進入20 世紀80 年代,我國淡水育珠技術又有了突破,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l )河蚌人工繁殖成功1978 年前,我國的育珠是采捕天然水域中的三角帆蚌和摺紋冠蚌。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天然河蚌源己無法滿足生產的需要。為此,70 年代后期,我國進行了河蚌的人工繁殖技術研究,并獲得突破,這為淡水育珠生產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更為加快珍珠養殖與提高珍珠質量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 2 )確立了三角帆蚌和摺紋冠蚌在育珠中的地位我國淡水育珠蚌有十幾種,經反復育珠試驗,從產珠的光澤、顏色、潔度、形狀、大小、產量及手術操作方便程度等多種因素考慮,確定三角帆蚌與褶紋冠蚌為我國淡水育珠的最佳蚌種。
( 3 ) “三小”嫁接技術體系 一是放棄了過去育珠蚌要求9cm 以上的做法,選用當年小蚌(6.5-8cm )作為手術蚌,這樣的小蚌生命力旺盛,珍珠囊形成快,分泌能力強,蚌與珠同時生長,珍珠產量高、質量好。二是改變了過去要求小片5-6mm見方的做法,改用3-3.5mm見方的小片,這種規格的小片所產的珍珠與5-6mm小片所產的珍珠相比,除產量略有降低外,其圓度、光澤度等指標大大提高,售價可提高一至數倍,經濟效益明顯提高。三是開口器、接片針、送片針等操作工具比過去縮小,操作更加輕便靈活,開膜工具也由以前用鈍頭鑷子改為分膜針,使小片不被損傷。
( 4 )珍珠養殖基礎理論研究得到重視20 世紀80 年代以前,我國從事珍珠養殖基礎理論研究的人較少,自1981 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以后,我國珍珠養殖的基礎理論研究出現了可喜的局面。熊大仁、張元培、石安靜、蒙釗美等珍珠研究專家對珍珠的形成、生長及養殖水質、病害防治等研究做出了較大的貢獻,進一步推動了珍珠生產的發展
( 5 )手術操作技術有了較大的進步20 世紀70 年代植珠為插大蚌、大片,現為插幼蚌、小片;削膜改為通膜,吊養由水深固定,改為浮式隨水升降;深水吊養,改為淺水吊養;密養,改為稀養。由此,珍珠產量、質量均有所提高。80 年代初,我國淡水珍珠年出口總量已躍居世界首位,打破了日本長期壟斷國際珍珠市場的格局.
3 .人工育珠的快速發展階段(2O 世紀90 年代至今)
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的商品意識得到加強,一批珍珠貿易市場及珍珠商應運而生,并且民營珍珠企業發展迅速。這個階段中,我國珍珠生產技術趨向成熟,產量持續保持世界首位。這一階段生產技術也有新的發展,在淡水育珠方面,主要有以下特點。
( 1 )探索出早繁殖、決速培育小蚌的方法在長江以南地區每年4 月中旬開始接種、采苗,到6 月中旬,幼蚌進入大池分稀吊養。當年繁殖的小蚌,10 月份可達5-8cm 。該方法大大縮短了生產周期。
( 2 )規范手術工藝和操作規程 以往對手術工藝和操作管理不嚴,容易出現以下問題:手術工具與手術消毒不嚴,造成爛膜、爛片;蚌不長,珍珠生長不好,且質量差,產量低;片制得過大或比例失調,膜片不圓,導致珍珠也不圓;片未插進,長黑頭珠;鉤破膜,長附殼珠等。
( 3 )減輕育珠蚌的負載量,確立優質插片區從蚌的活動規律可知,河蚌的斧足伸縮在前端,經常的活動使前端珍珠生長不好,絕大部分優質珍珠產自尾端,即排水孔部分。通過試驗得出,每只蚌只插后端,產量與質量都能得到提高。
( 4 )確立低齡、中蚌、中片的插片法低齡就是插一齡蚌,特別是抓好當年10-11 月份的手術與翌年3-5 月份的手術工作,6 月中旬后未插完的蚌全部不用;中蚌,就是插當年的頭仔蚌,其規格在7-10cm ;中片,即制插的細胞小片,規格在3.5-4.Omm 間;精品就是從選插頭仔蚌開始,把握手術各個環節,選好養殖水域,養殖稀密適度,最后把住施肥、沖水、養殖年限等管理環節。
( 5 )改進養殖方式一是改吊養為籠養,減少對育珠蚌的傷害,同時防止魚蝦對蚌的侵害。二是改小池養殖為大池、湖泊、水庫大水面養殖。大水面具有水體活、溶氧足、可食用浮游生物多,有害浮游生物少,水體氨氮含量低等優勢。三是改粗養為精養。過去以無機肥為主,現在為投施菜餅、豆漿、雞鴨糞肥等有機肥。四是改深養為淺養等。
( 6 )珍珠成分和營養的研究珍珠含有19 種氨基酸、22 種微量元素,還含有豐富的鈣、卟啉及卟啉金屬化合物、牛磺酸、小分子膚及維生素B 族等重要營養物質。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需求的變化,珍珠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日趨激烈。盡管我國珍珠產業發展較快,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在發揮資源優勢、發展經濟、富裕群眾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新技術開發、加工、流通和管理上相對落后。我國珍珠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 .產品的總體質量較差,嚴重地影響著珍珠生產應有的經濟效益
我國的珍珠產量占世界珍珠產量的95% ,但銷售額只有3.8 億美元,占世界珍珠總銷售額45 億美元的8%。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的高質量珍珠少,一、二、三等珠僅占20%左右,其中一等珠不足3%。
2 .珍珠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相對落后,重生產、輕加工的現象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觀
相對珍珠的養殖來說,我國珍珠的產業化鏈條中,精深加工環節最為薄弱,品種單一,質量欠佳,缺乏市場競爭力。珍珠的出口仍以原始珠和初級加工產品為主,因而賣不到好的價錢。在加工品中,品種多樣化的問題也沒有得到全面的重視。淡水珍珠的精深加工相對于海水珍珠來說,又要滯后一些。
3 .對發展珍珠產業的科技投入不足,科技落后于生產的現象較為嚴重
對于育珠蚌的疾病防治及藥物開發,最佳育珠水域環境及其管理方法,珍珠的精深加工和加工品種多樣化等應用和實用技術的研究,是生產中急需的科技內容。
4 .無序生產狀態嚴重,缺乏宏觀調控,產銷矛盾較為突出,行業協會的功能發揮不夠
我國淡水珍珠價格已經歷了約為5 次的大起伏。每次價格的回落均不同程度地挫傷了珠農的積極性。究其原因,1992 年國家放開珍珠出口許可證制度后,珠農的育珠生產只能自發地和相對盲目地進行,有關市場行情、銷售價格等信息不能及時送到珠農手中,以致生產出現無序狀態。應運而生的行業協會還沒有很好地在珍珠產業化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5 .育珠蚌品種和珍珠產品單一,常規淡水育珠蚌品質退化系統培育和提純復壯等種質研究工作滯后
隨著文化意識的提高,人們對已流通使用了幾十年的淡水無核珍珠,感到有些不滿足。因此,調整產品結構,開發新產品,成為珍珠養殖行業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我們應加大力度完善淡水有核珍珠養殖技術,增加淡水有核珍珠產量,使研究中的彩色珠、夜明珠、組合珠等技術早日完善并盡快推廣到生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