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報道 世界500強企業之一的富士康公司30萬深圳一線員工今年的工資平均增長幅度將有望達到3%以上,這一工資增長計劃是通過工人與企業的集體協商達成的。
富士康在中國最大的制造基地設在深圳,此前,這家公司大多數員工的“底薪”是以當地的最低工資為標準的,即每月900元人民幣。員工的工資增長主要來自加班費,加班工資往往占到員工總工資的大半。深圳市總工會副主席王同信說,目前,中國沿海地區的制造加工企業大都是貼著最低工資標準給員工定“底薪”,企業的利潤增長與員工收入“絕緣”。這一“規則”使得員工工資的整體水平和10年前差不多。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沿海一些城市就開始借鑒國際經驗,探索推廣工資的集體協商制度,要求企業為工人建立合理的工資增長機制,使其工資收入與企業利潤同步增長。然而,由于廉價勞動力供應充足、員工缺乏話語權等原因,這一制度長期以來都屬于“紙上談兵”。伴隨金融危機后中國經濟明顯好轉,訂單驟增,沿海地區勞動力市場發生了明顯變化,正在席卷中國多個城市的“用工荒”,被員工們視作一次難得的機會。工人們在工會的幫助下和企業主開展集體談判,提出“漲工資”的要求。而企業主們迫于“用工形勢”,也相繼坐到了談判桌前。富士康的轉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2008年9月,深圳市總工會就向富士康發出集體談判的要約,但富士康對工資增長一直避而不談。去年下半年,富士康訂單增多,急需增加工人,卻因薪酬過低出現招工難。經過多次溝通,富士康終于在2009年12月簽訂了一個覆蓋40余萬深圳員工、惠及全國70萬富士康員工的集體合同,其中對工資增長作出明確約定:一線員工工資平均增長幅度不低于3%,并將于每年12月定期進行集體談判。
和富士康一樣,珠三角眾多企業開始著手提高工人工資和福利待遇,以期吸引和留住日益寶貴的勞動力資源,集體協商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企業認可。
目前,深圳市總工會已向145家世界500強企業發出集體談判要約,有143家積極回應,其中50%以上的企業通過集體談判實現了工資增長。今年1月份,日資企業先端精密公司與員工簽訂了集體合同,雙方商定2010年度一線員工工資增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