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晚報》載:網民心目中哪些社會職業形象最好?環球輿情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工廠技術工人”、“農民”、和“工程師、技術人員”位列前三甲,而“醫務工作者”、“演藝界工作者”、“機關事業單位干部”墊底。
職業形象的好壞,反映的是現實中這些職業從業者的職業道德、素養和操守。比如,醫生是否將救死扶傷視為自己的天職;演藝界工作者的言行舉止,是否符合大眾對公眾人物的期待;機關事業單位干部是否忠實履行了自己的“公仆”職責。我們當然不能否認,這些職業中的許多人在堅守著自己的職業道德,但很顯然,作為整體而言,這些群體做得還不夠。所以,在網友心目中,他們的職業形象在榜單上墊了底。
只是,表面看來最風光、最受人尊敬的職業,卻有著和其社會地位極不相稱的職業形象,而時常被稱為社會底層和弱勢群體的工人、農民,卻有著更為人所稱道的形象。可見,古人感嘆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早被現實所證偽。甚至于,以往認為的“倉廩實、衣食足”是“知禮節、知榮辱”的必要條件,現在看來也不一定正確。
物質與道德不成正比,這份榜單已經給出了最好的證明。甚至于,是不是因為道德的下滑,才帶來了物質的廩實,也并非不可能。但從社會現實來看,這遠不是最值得憂慮的,真正值得深思的是,為什么我們一邊對醫生、演員、干部的職業形象嗤之以鼻,一邊卻費盡心思想成為他們那樣的人。對物質的趨利避害和對精神的趨榮避辱,本是所有社會互動的基本動機,但現在,對物質的趨利避害越來越為人所推崇,對精神的趨榮避辱卻漸漸被矮化。
其實,一份榜單大抵可說明,在每個人的心中,什么職業該有什么樣的職業道德,而哪些行為符合這些道德,哪些又不符合。也就是說,在對他人的職業形象進行評價時,我們充分地知道該以什么樣的道德標準,來衡量他人的職業行為。但在涉及自己的職業選擇時,所有這些和職業道德與形象有關的道德標準就被丟到腦后。哪怕我們深知,這些職業之所以能夠獲取更多的物質利益,有時候是來源于從業者的職業行為違反職業道德和形象的。
正是這樣的分裂,導致了我們一邊在稱頌工人、農民職業的可敬,卻一邊朝著醫務工作者、演藝界工作者和機關事業單位干部的職業蜂擁而去。職業形象和收入的倒掛,已經是一種病態,它反映出的是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合理和不公正。而職業選擇和職業形象的倒掛,則更是社會道德價值層面的病態,它反映出的是公共道德底線的一再退守。
如果我們不能正視薪酬制度的不合理和職業報酬中的漏洞,不再重視職業道德的塑造和監管,那財富分配和道德矮化的惡性循環,會伴隨著更多人的職業選擇,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