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新品種來源和推廣
種子公司獲得新品種主要有3個來源一是購買科研單位育成新品種的生產銷售權。一旦新品種育成,育種單位就登報宣傳,介紹該品種的農藝形狀、產量等,并以招標形式向外界發布信息。種子公司向育種單位投標,中標者購買該品種的種子生產銷售權,并每年給育種單位一定比例的轉讓費(一般為利潤的10%)。這種有償轉讓方式是20世紀80年代實行植物新品種保護法后出現的,育種者每年獲得新品種轉讓費,并受法律保護。育種科研單位主要有聯邦政府的科研機構、各州政府的科研機構(DPI)和農業院校。二是實力雄厚的種子公司設有育種機構,自己選育新品種。如太平洋種子公司有1個大面積的育種場,自己培育的新品種占公司經營品種數量的50%以上。三是種子公司資助科研單位的育種計劃,并獲得育種成果。 2.4 種子質量檢測、檢驗和控制系統 澳大利亞的種子在歐洲有很大的市場,其出口種子標準必須達到發達國家標準。澳大利亞強調與國際接軌,其種子質量必須通過專門的檢查機構進行。 2.4.1 企業內部控制 種子質量是種子公司的信譽和立足點,一旦發生事故,種子公司往往賠得傾家蕩產。因此,各種子公司都很重視控制種子質量,采取嚴格的全過程規范化質量控制程序。采取的內檢標準高于國際標準。不合格的種子隨時加工或轉商。加工合格的種子在倉儲中,每隔42d重新抽樣檢驗1次,如發芽率降至公司最低標準即轉商。企業內部控制是澳大利亞種子行業質量控制的核心。 2.4.2 社會控制 政府種子檢驗站是國際種子檢驗協會成員,采用ISTA標準和程序,檢驗后簽發的lSTA檢驗證在國際、國內均通用。 2.4.3 政府控制 采用種子質量真實性標簽制度,屬商業法管理范疇。如消費者購買的種子質量不真實,可與公司協商;協商不成,可向法庭起訴,法庭依據檢驗結果裁定。 2.5 種子行業宏觀管理系統 2.5.1 政府管理 澳大利亞政府政策是民間能做的盡量民間做,政府只是制定政策和起監督作用。政府現已基本上退出了直接管理,把質量管理移交給協會,即依靠行業自律。 2.5.2 種子協會 在政府退出直接管理的同時,行業的很多管理職責落到種子協會(民間組織)。在創辦協會時政府給予資助,一經成立,經費自立。種子協會在各地區設有分會,負責聯絡協調該地種子行業事務。協會內部還設有一些專業技術小組,種子協會靠收會費維持,除全國種子協會主席和秘書長是專職人員外,其他均兼職。種子協會代表種子行業與政府協商對話,對政府制定種子行業政策具有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3、 澳大利亞種子公司情況 澳大利亞種子公司一般分為3類一類是壟斷性大公司,有自主知識產權、有自己的研發機構,研究、生產、銷售開發為一體,全國有10家左右;二類是中型規模,有健全的營銷體系,但無專利,全國有50多家;三類是規模小,從事不受專利保護的種子國內貿易,全國有100多家。 位于昆士蘭州太平洋種子種苗公司是一個國際性大型種子公司,也是澳大利亞最重要的種子公司,與中國的種子公司合作已有15年了,在中國有關的省都有代理,該公司已有42年的歷史了。主要作物有:玉米、油葵、高梁。其種子主要出口中國、泰國、南非、歐洲等許多國家。 位于昆士蘭州的HIGHSUN(高太陽)蔬菜種苗公司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蔬菜種苗公司之一,主要以銷售蔬菜種苗為主,一般年生產種苗800萬株,公司年收入在500多萬美元。 HERTAGE種子種苗公司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草業公司,負責布里斯班向北地區的種子供應,管理總部在墨爾本,在新西蘭、美國、法國、英國、中國等有辦事處,全球有20家種子公司,控制著世界71%的植物育種基因資源。公司在北京有辦事處。 昆士蘭州農業廳林業處樹種中心,該中心管理全州的樹種生產,直接管轄的面積有幾千公頃,全年工作經費75萬美元,買種收入100萬美元。原有管理人員2人,現有管理人員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