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xtPage]
3.3 投資概念不清晰,政策和體制限制發展
現在國家與省兩級政府對部分主推優良品種施行后補助制度,且優先予以立項、表彰,無商業化和公益性育種之分,無常規與雜交品種選育之分,直接受益者并不是種質資源的創造者。這種體制導致了商業性雜交種育種收益特別高,公益性常規育種收益特別低;雜交作物育種受重視,常規作物育種受歧視;效益高的作物好立項,效益低的作物難立項;品種資源創新積極性不高,公益性創新資源不共享;部分國家科研單位育種專家或工作人員個人收益過高的現象發生。以玉米為例,國家科研院所選育的優良自交系不共享,收保護費或限制使用;育種者選育一個優良雜交種,轉讓費可達到上百萬,甚至上千萬,但自交系選育者可能什么也得不到;雜交種的選育者可以風風光光地獲得巨大利益,可以受到各級獎勵,而資源創新工作者卻一無所獲。同時,國家或政府投資主要傾向于大、中科研院所,而對非國家單位科研、育種部門投入較小,即使是國家科研單位,政府部門投資也只占整個單位科研投資的1/5,民營科研單位則更加困難,尤其是南繁育種工作困難更大,主要表現于基地費用高、難落實,人員工作條件差。同時,經費的缺乏也導致異地鑒定工作和多點鑒定工作開展不了,品種選擇壓強小,直接導致育成品種穩產性受氣候條件影響較大,年際問表現差異顯著,推廣年限縮短,大大影響了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 3.4 對當前面臨嚴峻形勢認識不足 來自國外同行的競爭已經近在咫尺,世界最大的幾家跨國種業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在中國設立辦事機構、聘用技術人員、布置品種試驗,努力實現本土化。目前,美國杜邦先鋒公司的耐密玉米品種已經獲得巨大成功,其他國外知名公司先進的品種也開始進入試驗、推廣階段。而我們對形勢認識不足,國外采用標;隹化育種手段時,我們還在靠經驗育種,育種缺乏前瞻性。以大豆為例,高蛋白、高油品種數量較少,滿足不了日益發展的大豆加工產業需求;高異黃酮、低亞麻酸、胰蛋白酶抑制劑缺失、脂肪氧化酶缺失品種的選育工作仍處于起步階段。 3.5 部分作物育種難以維持 省內各作物育種發展不均衡,部分常規作物育種隊伍解散,種質資源流失,科研人員改投其他作物育種或開發部門的現象屢見不鮮。據統計,省內大豆育種核心機構由原有的6家縮減為2家,高梁育種核心機構由6家縮減為1家,小麥、谷子、花生育種核心機構分別由3家縮減為1家。究其原因,主要是常規品種效益低,政府投入不足,立項困難以及部分科研院所內部分工、分配機制的不完善。目前這樣的機制,對調整種植業結構,發展縣域經濟,實現一村一品將成為主要的障礙。 4 解決辦法和措施 4.1 加強種質資源引進與創新研究 首先各類科研單位問應開展廣泛的試材交流,不僅省內要互相交流,也要;加強同外省和國際間的交流。資源引進與發放工作應該由省內某一固定單位牽頭組織,省外辦、省科技廳、省財政斤、省農委和主要科研院所承擔具體任務,加強優異種質資源引進,在全省各類國家與民營科研院所中廣泛散發。同時,對已有資源,應組織省內科研院所和民營企業育種單位開展技術路線、選擇方法創新工作,挖掘利用潛力。 4.2 加大原始創新和技術創新科研投入 政府各相關部門應積極協作,組織起全省農作物科技攻協作網,建立健全獎勵機制,設立專項攻關資金,進一步加強遼寧科研和育種力量,整合有關人、財、物等各種資源,全方位、多層次開展資源創新和廣適應性新品種的選育等科技攻關工作,并定期召開先進育種理論、技術研討會,加強信息交流,最大限度的鼓勵和扶持科研院所與民營企業在品種選育方面進行的技術創新。要在科研院所或企業自身投入一定研發經費基礎上,加大對原始創新和技術創新的科研投入,加大對生物技術育種基礎理論研究的投入,加大南繁育種基地的建設投入。今后,重大科技獎項也應該向這些方面傾斜,使科技的發展由計劃推動向依靠市場機制和體系帶動轉變,科研創新由跟蹤模仿向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再創新并重轉變,提升農業科技的創新能力。 4.3 不斷根據市場需要調整育種方向 立足遼寧,面向國內外,不斷根據市場需要調整育種方向。玉米方面,通過總結近10年的生產實踐,“耐密”是保障玉米實現高產再高產的需要。耐密型品種鄭單958從南t11:t1:的大區域種植和先玉335的精量播種形式的推廣,促使農民轉變并適應了密植觀念,有關專家在黃淮海四省進行隨機調查200多個點次,驗證出農民自發種植的鄭單958,平均密度已經提升為7.95萬株/hm2 ,更不可思議的是在吉林省有些地區甚至出現了保苗9.45萬株/hm2的創新高種植密度,農民自發推廣了不問苗、不定苗的“懶漢”耕作栽培,事實證明,耐密品種的選育與推廣,已經勢在必行。育種家應積極根據市場以及農業產業化發展需求調整育種方向,應向高產、優質、多抗、適應性廣、繁制種產量高、種子質量好、專用、特用、高效益育種方向調整,同時要順應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需要,選育早熟、耐密植(中稈)、脫水快的優良品種。 4.4 加大異地鑒定力度,提高品種穩產性 近年來,由于生態環境的日趨惡化,土壤肥力下降,品種的越區種植,種子的大調大運,使得品種原有的各種病害還沒有完全控制,新的病蟲害又開始蔓延,對高產、穩產威脅很大。鑒定新品種在多種環境條件下的穩產性,就必須開展多點試驗、示范,從而篩選出適合各地生長的綜合性狀好的新品種。美國先鋒良種的科研單位早已進行這方面的試驗,而我們則是因為科研費用的嚴重不足,無法進行全國范圍內的多點鑒定,只能在部分省、市進行小面積的鑒定,嚴重制約我省育種工作的發展。今后應不斷增加異地鑒定試驗點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經費的投入,為選育適應性廣、穩產性高的新品種提供便利條件。 4.5 保障各作物均衡發展 政府部門應制定強有力的保障措施,在做好玉米、水稻等大宗作物的同時,重點支持大豆、高梁、花生、馬鈴薯、谷子、小宗雜糧、小油料等作物的科研育種與資源保存工作,以保持我省已有的育種優勢,促進我省各作物育種工作均衡、健康、有序發展,盡量避免出現部分常規作物育種隊伍解散,育種資源流失,科研人員改投其他作物育種或開發部門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