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我國種子產業化發展的主要對策
種子產業化是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在農業產業化整體格局下運行的一項系統工程。種子產業化的過程就是由傳統的粗放生產向機械化、現代化大生產轉變;由分散的小規模生產經營向專業化的企業集團轉變;由行政區域自給性生產經營向社會化、國際化競爭轉變;由科研、生產、經營相互脫節向育繁推一體化轉變,最終實現種子商品化、育繁推一體化、管理規范化,形成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種子產業。因此在種子產業化的過程中要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滿足市場需求,不斷升級、創新。而市場的調節功能和運作效率則要靠政府的宏觀調控來協調。同時,在種子產業化過程中要充分地將市場這只無形的手與政府這只有形的手相結合,來協調種子產業內部各行業間、種子產業與農業及其它行業間的經濟利益關系。我國種子產業目前進入了一個劇烈重組與整合的發展新階段,現行的種業行政管理體制與企業管理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不再適應現有經濟體制下的種子產業發展的要求[9]。因此,必須徹底轉換觀念,按照國際慣例,遵循市場經濟原則,以改革目前種子體制中政、事、企不分及良種選育、生產經營、推廣相互脫節的狀況為中心任務,以建立現代種子產業良性循環機制和新型的管理體制為目標,改革我國現行的種業行政管理體制與企業管理機制,從而使我國種子企業向多元化、一體化、集團化、國際化方向發展。 3.1 徹底將政企分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要割斷目前各級種子管理站和種子公司的“密切關系”,將種子的行政管理權交給行政部門,將經營權歸還種子經營單位,并對國有種子公司實行股份制等形式的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優化企業內部結構,使種子企業成為“產權明晰,權債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市場主體,轉變為真正的企業法人,將其推向市場,在市場競爭中尋求發展。例如,合肥豐樂、湖南亞華、隆平高科、秦豐種業等種子公司都是由原來的省級國有種子公司通過實行股份制改造而來,這些股份制公司初步建立了法人治理機制,成為獨立經營的經濟法人,成為我國種業改革浪潮中的領軍型企業。 3.2 實現相關組織間的有機結合 一是加強橫向聯合,迅速提高優勢企業的市場份額。① 科研單位自辦種子企業。就目前種子生產發展的趨勢來看,有經濟實力的科研單位利用自身優勢發展種子產業,自主生產、經營、開發市場,能夠獲得較好的效益。另外,由科研單位興辦的種子企業有人才、科技、資源、信譽、信息等優勢,起點高、后勁足、信息靈[10]通過發展這類種子企業,一方面育種者可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育種目標,明確育種方向,既可有效地保護育種者的利益,又可調動育種者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從生產經營過程中獲得的經濟回報又可投于科研,促進科研發展,加速科研成果轉化。②種子企業自辦科研機構。絕大多數種子企業苦于沒有市場競爭力的新品種和主導產品,發展后勁不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難以立足。種子公司可充分發揮自身經濟實力和熟悉市場的優勢,自辦科研機構,聘請育種專家,增加育種研究經費投入,引進先進的試驗設備,擴建試驗基地,收集種質資源,加強優良品種選育,為自身的種子生產與經營增加后勁與活力,逐步形成自成體系、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大型種子公司,以奠定種業競爭的物質基礎。③科研單位與種子公司相互聯合共同發展。對于大多數科研單位而言,資金與管理人員的缺乏是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因素,而一些種子公司在發展過程中的劣勢是缺乏科研育種人員和技術,若加強二者聯合,將資源和人才重組,實現揚長避短,優勢互補,可增加種業的群體實力,促進種子產業科研、生產、經營一體化的實現。④鼓勵企業強強聯合組建具有強大競爭力的龍頭企業。企業間的兼并重組,可推進種子產業化,使生產規;⒔洜I集約化,集團化經營也是世界種業發展的新趨勢。在此種形勢下,種子公司若想發展壯大就必須整合,各種子企業應根據各自實力,結合市場競爭需求,進行資產重組和資源整合,實施強強聯合,組建集團化公司,建立和完善各項管理機構、規章制度,實施多種銷售模式,拓展市場營銷網絡。要充分發揮集團群體優勢與整體功能,以龍頭牽動市場,以市場帶動產業,以產業促進發展,從而使科研、生產與經營上臺階、上水平,增強種子集團的國內外競爭能力。二是適度縱向并購,提升種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間的并購是市場經濟發展中必然出現的一種現象[11]。種子企業、科研育種單位、種子生產基地、種子銷售部門等單一的種子部門之間可適度縱向并購?蒲袡C構可以向下并購種子企業,以獲得種子公司的客戶資源;種子企業可以向上并購科研機構,以增強自身科研實力?v向并購可使種子產業鏈向兩端延伸[12],從而擴大企業規模,強化市場網絡系統,提升行業競爭能力,改變種業科研育種與生產經營相脫節的現象。三是多元化公司的合并重組。隨著生物技術越來越多的在育種領域應用,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業化學產品在生產中大力推廣使用,種子公司與生物技術開發、化工、農藥等行業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跨行業的企業并購重組,可加速資本、科技、人才等現代生產要素在種子產業與其它產業之間的流動。這種多元化的經營模式既可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又可建立種子行業的風險保障機制,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 3.3 加強種子市場監管 一是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在種子市場的監管過程中,要認真貫徹落實有關種子法規政策,規范管理者、生產者和經營者三者的行為;強化執法職能,嚴懲無證生產、無證經營;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種子、坑農害農的違法行為,改變種子市場秩序混亂、無序競爭的狀況,進一步凈化種子市場,為種子產業的發展掃清障礙。二是強化農作物品種審定、種子質量檢驗和種子市場監管力度,確保種子質量和市場秩序。品種是優質生產的保證,種子質量的好壞關乎到農業生產的安全性,有序的市場運營為種子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平臺。因此,要建立品種準入制度,建立具有國家權威的種子質量檢驗機構,制定科學的種子檢驗操作規程及種子質量標準,推行種子質量認證工作,保證種子質量安全;要嚴格審批條件,完善監管檢查制度,加強對種子生產經營的管理,建立種子市場新秩序。三是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充分發揮農技人員的示范帶頭作用,提供技術指導;加大對新品種的宣傳力度,強化農民識假、防假的意識,增強農民科學種田的理念,提高農民應用新技術的能力。四是強化企業誠信意識,推動種業永續發展。 3.4 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維護企業合法權益 知識產權是企業的無形資產,企業要注重知識產權的利用和保護。一是及時申請新品種保護權,充分保護育種者的權力,提高育種者的積極性,提高種子科技含量,縮短新品種推廣周期,加快品種更新速度;二是及時申請專利權,維護企業合法利益;三是及時申請種子商標權,打造知名品牌,樹立企業良好形象,提高種業核心競爭力。 3.5加強國際交流,實現資源共享 我國加入WTO后,國外大型種子企業紛紛進入國內市場,國內種子企業也要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因此要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的新技術、新品種,加快優良品種的選育,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提高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同時要注重培養現代科技人才和種業技術人才,讓優秀的職業種子企業家管理種子企業,以適應種業國際發展的要求。還要借鑒國外種子企業先進的管理模式,以增強我國種業的實力,盡快與國際接軌,推進種子企業國際化進程。 種子產業化是一項涉及多領域、多學科、多部門的規;、規范化、程序化、系統化工程,要按照種子產業化的要求對現有體制進行改革并非一帆風順的事情,在改革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歷史和現實的問題有待解決。在我國種子產業體制改革的具體實踐過程中,有關政府部門及參與改革的企業單位應從實際情況出發,借鑒國外種子產業發展的先進經驗,在改革過程中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學習,走出一條適合我國種子企業體制改革新道路,推進我國種業產業化進程,提高我國種業整體水平,進而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