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農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析
創新型人才的成
(一)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觀念
胡錦濤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積極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社會氛圍。在發達地區“第一資源 ”理念逐步樹立起來。可是,在農業經濟地區,人們還沒有完全認識到 : “第一資源 ”,凸顯了人才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各種資源中所占據的首要位置,凸顯了人力資源開發相對于物質資源、環境資源、資金資源以及其它資源的優先地位 ; “第一資源 ”,揭示了人才對于實現科學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作用,揭示了人才競爭優勢對于實現永續發展、長盛不衰的基礎性意義。因此,農業經濟地區的干部和群眾,必須樹立“第一資源 ”理念,重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以海納百川胸懷廣聚創新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善于發現人才,懂得尊重人才,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
(二)加強基礎教育,努力提高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
教育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教育起著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教育必須實現自身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現管理手段的創新,實現教育觀念與理念的創新。首先,要確保農村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學習發展的基本權利,堅持基礎教育面向農村全體學生。切實解決中小學生特別是初中階段學生的輟學問題,從而全面完成三個 100%。即學齡兒童入學率 100%,小學生和初中生畢業率 100%。其次,要進一步改善農村基礎教育的辦學條件,解決教育經費不足問題。第三,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教育的幫扶力度,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我省的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的教育資源相對集中在城市,一方面,城市的教育資源要更多地面向農村的孩子,制定各種優惠政策,使更多的農村孩子能夠有機會進入城市學校就讀,共享城市教育資源。另一方面,城市的教育資源也要進一步均衡到農村地區,努力縮小城鄉教育差別。第四,農村基礎教育要與農村社會經濟實際緊密結合。
(三)高度重視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
大力推進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首先,要提高對農村職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堅決扭轉對職業教育輕視的舊觀念,確立職業教育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應有地位 ;其次,每一個縣都應當辦好一所職業學校或職教中心,使之成為農村新技術集散和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基地;第三,每一個鄉鎮至少要辦好一所成人文化技術學校,讓職業教育和培訓延伸到鄉村群眾 ;第四,培訓內容要更新,著力在提高農村勞動者科技素質上下功夫,加大他們對涉農知識與技能的教育力度,為農業經濟培養大批勞動力;第五,要實現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依托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傳播農村致富信息,為農村群眾信息服務。第六,在推進農村成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要始終以市場為導向。
(四)引進發達地區的智力
早在 1983年,鄧小平同志曾指出 : “要利用外國智力,請一些外國人來參加我們的重點建設以及各方面的建設。”引進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智力,概括地說就是引進發達他們先進的技能和知識。引進方式通常采用兩種方式:一是“請進來”。請國外專家、國內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發達地區的創新型人才到農村來。要么進行技術傳授和指導,要么到鄉鎮企業或村辦企業做顧問,從而把他們的智力引進到農村。二是“派出去”。選送部分比較優秀的同志到國外、發達地區參觀、考察、學習,到高等院校參加培訓等。高等院校或科研單位也可以舉辦“鄉鎮長學習班”、“專業技術培訓班 ”、“優秀農民學習班”等形式引進智力。
(五)采取吸引外來人才、留住優秀人才措施
要使農村能吸引外來人才、留住優秀人才,就要建立合適的激勵機制,滿足他們的需求,才能較好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這就要做到:一是構建內容豐富的精神激勵。一些優秀人才來到農村會有心理上的落差,首先得給他們情感上的溫暖。鄉鎮領導要經常對他們的工作和生活表示關懷,讓他們覺得身邊的每一位都是他們的親人,自己就是農村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二是構建個性化的環境激勵。就要做到給他們提供良好的工作平臺,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營造溫馨的生活環境。三是從待遇上給他們以激勵。優秀人才來到農村,在工作生活環境、發展前景等方面處于相對弱勢,政府要考慮用優厚的待遇來留住他們。總之,吸引外來人才、留住優秀人才,對于農村的持續發展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