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中西部相對落后地區的農業院校,如何提高農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實現人才面向農村就業值得探索。
農村對農學專業人才需求來源于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是指農業、農村和農民共同的現代化,其含義是通過農業現代化建設,實現對農業的工業化武裝、技術化生產、科學化管理、產業化經營,使農業成為市場化、集約化、高效益的產業,農
1村經濟結構得到戰略性調整,農村社會獲得全面發展。
(1)農業工業化人才。廣泛采用工業機械裝備農業,使得農業生產由以體力為主轉向以機械為主,農業現場管理由以人工為主轉向以自動化為主。農業工業化以新的農業生產工具的廣泛使用來改變當前以體力勞動為主、看天吃飯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但新的生產工具的發明、改進和使用,受教育水平較低的傳統農民難以勝任。
(2)生產技術人才。技術化生產要求農業生產決策由以經驗決策轉向以科學決策為主、以粗放型擴大再生產轉向以內涵型再生產為主。在我國農業生產用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走集約化、標準化、內涵型再生產發展是必由之路,只有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人才,方能勝任這一發展要求。
(3)科學化管理人才。科學化的管理,既包括產前、和產中管理,也包括產后的管理,更包括深加工生產的管理。在當前農業生產潛力已經非常有限的情況下,要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益,惟有依靠科學管理。在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下,科學管理一直缺位,這是農學專業人才大有用武之地的空間。
(4)產業化經營人才。長期以來,有農業,但沒有農業產業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一個基本特點。綜合學界的基本共識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其實質就是用管理現代工業的辦法來組織現代農業的生產和經營,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有效拉長農業產業鏈條,使農產品由以初級產品為主轉向以深加工產品為主,農業經營由以農業本身為主轉向以非農業人口的需求發展為主,增加農業附加值,顯著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增加農民的非農業收入。產業化經營要求科學技術的支持,優化整合各種生產要素,實現集種養加、產供銷、內外貿一體。在農業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剛剛起步的今天,需要受過現代高等教育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5)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新型人才。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對食品安全的更加關注,使得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現代都市農業等新型農業形態成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趨勢,這為農學專業人才在農村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養要求。總體上,農業生產率低,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仍占主要地位,市場化程度低,科技貢獻不大,農民通過農業生產本身提高收入的潛力非常有限,農業現代化遠未完成。因此,農村農業發展為農學類專業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那些專業技術過硬、懂市場經營管理、一專多能的復合型、應用型農學專業人才,正是廣大農村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