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面向“三農”的農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教育課程體系現代農學本科專業教育培養目標應是:培養面向“三農”、適應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現代農業高新技術,主要從事農業生產與經營、農業科技研究與開發、農業技術服務與推廣、農業企業與農業行政管理、農產品營銷工作,并具備進一步發展潛力的“理論上基礎扎實、專業上多學科交叉、能力上有技術懂經營管理會貿易”的復合型大農業應用型人才。面向“三農”、“大農業”和“應用型”,應是農學專業人才培養的三大特色。要實現上述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農學專業教育的課程體系應能保證本專業畢業生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具有扎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基本理論知識;掌握相關的生物學科和農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備種植(包括大田農作物和園藝作物)、養殖(包括禽畜和水產)、農產品加工以及農業新技術的開發和推廣的理論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農業企業經營、行政管理、農產品營銷的理論和知識;具備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基本知識,了解現代農業生產的發展趨勢和農業科學技術的前沿動態;熟悉農業生產、農村工作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掌握科技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具有使用計算機和利用網絡的能力,具有閱讀本專業英文資料的初步能力;具有較強的調查研究與決策、口頭與文字表達能力,具有獨立獲取知識、信息處理和創新的基本能力。農學專業教育的課程體系,要體現“厚基礎、寬專業、強技能、重應用、能創新、高素質”的特色。我校的農學專業從2002級起,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由以下幾部分構成:公共課:主要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概論、政治經濟學原理、法律基礎、思想品德修養、體育、大學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課:高等數學、工程數學、無機與分析化學、通用化學實驗、有機化學、普通生物學、普通物理學。專業基礎課:生物化學、植物生理學、普通遺傳學、土壤肥料學、微生物學、試驗統計方法、植物保護通論。專業課:作物栽培通論、園藝通論(待條件成熟,再將作物栽培通論和園藝通論兩門課整合為“植物生產原理”一門課)、畜牧通論、農產品貯藏與加工、農業經濟管理。專業選修課:植物育種學、植物調控技術、植物無土栽培技術、植物組織培養及繁殖技術、食用菌栽培、動物保護概論、動物生理學、動物飼養學、動物繁殖學、水產養殖概論、無公害農業生產、無公害農產品安全檢測技術、生物技術概論、農業科技研究、農業推廣學、生態學、環境保護概論、農業氣象學、農業系統工程、農業生產機械化、農業商品學、農業信息學、世界農業、WTO與中國農業、儀器分析、計算機在農業上的應用。綜合類選修課:大學語文、中國文化概論、文學欣賞、交響樂賞析、中國文學簡史、應用文寫作、音樂基礎、中國音樂欣賞、美術基礎、攝影技術、美學講座、書法講座、影視欣賞、插花藝術;提高英語、專業英語、英語口語;農村社會學、農村經濟政策法規、經濟法概論、知識產權法、市場營銷學、國際貿易實務、現代科技概論、學習學、科學方法論、文獻檢索與利用、行政管理、企業管理、公共關系學、現代秘書學、公務員基礎知識、擇業概論。我校新的農學專業課程設置與傳統農學專業課程設置相比較,體現了以下特點:將基礎課中的植物學改為普通生物學,以適應現代生物高科技在農業的廣泛應用;將專業教育從單純的“大田作物種植”拓寬到“植物種植(作物栽培通論、園藝通論、植物育種學、植物調控技術、植物無土栽培、植物組織培養和繁殖技術)( 動物養殖(畜牧通論、動物飼養學、動物繁殖學、水產養殖概論)( 加工(農產品貯藏與加工)( 商貿(農業商品學、市場營銷學、國際貿易實務)( 經營管理(農業經濟管理、企業管理、行政管理)”的“種、養、加工相結合,農、工、商、管一體化”多學科交叉的跨專業教育,以適應現代“三農”對大農學專業“通才”的需要;設置了反映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的課程,如植物無土栽培技術、植物組織培養及繁殖技術、生物技術概論、農業科技研究等等,以提升傳統農學專業;設置了面向農村基層工作的課程,如農村社會學、農村經濟政策法規等,以適應面向農村和面向農民的人才培養;開設了大量的相關選修課,以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素質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