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實現面向“三農”的農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主要措施
(一)用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塑造農學專業
從現代高新技術在農業生產和經營各環節中的具體應用而言,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指高科技生產技術(包括細胞工程及生物反應器技術、設施栽培技術、農業機械化技術、災害防治技術、環境控制技術、預報預測技術、自動化養殖技術等)、高科技育種技術(包括細胞工程育種技術、分子育種技術、變異處理育種技術等)、農產品高科技加工技術、現代農業經營管理技術(包括農業信息技術、農業產業經營與管理技術、經濟分析與市場預測技術等)等四類。要培養出適應現代“三農”需要的合格人才,就應與時俱進,把上述相關的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在農學專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和專業培養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的要求上得到充分的體現,用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改造、整合、提升傳統農學專業為現代農學專業。我們的主要舉措是:第一、獨立開設一些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相關的新課程,如植物調控技術、植物無土栽培技術、植物組織培養及繁殖技術、農業信息學、農業科技研究、生物技術概論、計算機在農業上的應用等。第二、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含專業選修課)的教學內容既要傳統與現代兼顧,更要以現代先進技術體系為主線,以學科前沿知識為主要內容、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要目標,構建以現代農業高科技實用技術為重點、適度超前的教學內容體系。第三、現代農業高新技術要“三進”(進大綱、進教材、進課堂),以確保教育教學質量。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大力提高教師素質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大力提高教師素質的主要措施有:超常規、大力度引進高職稱、高學歷專才;鼓勵和提倡在職中青年教師在職攻讀博士學位以提高其教學、科研的水平和能力;組織科研隊伍以團隊力量申報各級科研課題,用科研帶動教師隊伍建設,以科研出成果、育人才;為教師營造寬松和諧的工作環境,并以培養學術骨干和學科帶頭人為重點,用活用好現有人才。
( 三)以“能力中心模式”組織教學面向“三農”的農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應采用“能力中心型”教學模式組織教學:在分析服務“三農”要求的專業能力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確定所需要的專業和基礎知識內容,配合實踐性教學環節形成一個以綜合能力培養為主的教育體系;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教學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以掌握概念、強化應用為重點,專業課教學要加強針對性、強調實用性和技藝性。
(四)加強實踐環節,突出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能培養實踐是學生增長知識,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外部條件。實踐教育環節的主要措施有:在教學計劃中,安排了33周的實踐教學(不含課堂實驗課教學),以在時間上對實踐教學予以保證。內容有植物栽培與耕作學技能訓練、植物病蟲害防治與技能訓練、動物飼養技能訓練、農產品貿易實訓、企業經營管理實訓、專業勞動、社會調查4周,安排在暑假進行)、畢業論文等;實踐教學要落實到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上。一是要根據服務“三農”人才目標的需要,制定出各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目標和實踐技能規范,使其成為教師教、學生學和考核學生的依據,以確保實踐教學不走過場。二是實驗課教學要開設與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科研密切相關,具有綜合性、探索性、創造性的實驗項目,以加強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畢業后能更好的服務“三農”;按照課程建設的要求去建設各獨立設置的實踐課,做到有教學大綱、有教材、有考核、計學分,并配備專門教師而不是應付了事,以確保教育教學質量;我校位于繁華的廣州市區,在距學校60公里外的番禺區建設了一個占地6公頃的農學專業教學實習農場,保證了相關實踐教學和科研項目的順利開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科研效果。
(五)改革教學方法和改進教學手段,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農學專業教學計劃課內總學時為2400學時,而課程門類卻眾多,多數課程的教學時數為30-60學時之間。這一客觀事實要求,必需改革教學方法和改進教學手段,才能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我們的主要措施是:!教師授課要做到“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提倡啟發式、討論式等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把重點放在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創造思維和實際操作能力上;教學的實質不應是教師讓學生記住什么,而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點撥,調動學生的大腦和雙手,使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爭論,通過對各種現象和問題的分析、綜合、抽象、演繹、歸納、類比、想象、概括,擴充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結構,并在這個過程中發展智力,掌握學習和研究方法。"改革作業和考試環節。作業和考試不應是課堂筆記和教學內容的簡單“克隆”,而應注重對學生學習及研究過程和方法的引導、學生智能發展的考核。提倡需通過查閱有關資料雜志或進行實驗才能完成且無統一答案的作業。考試方式可多種多樣,如開卷或半開卷、文獻綜述、專題論文等。作業和考試評分標準應側重看學生解決、研究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是否有獨立見解和創新,以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改進教學手段。“粉筆* 黑板”的課堂教學方法,已難以適應課時少而教學內容卻日益增多的課程教學需要,教師應盡最大努力將CAI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于教學,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對此,學校在財力和人才上給予了大力支持,使現代化教學手段有了明顯的改善。
(六)加強教材建設,保證教材的時代感和實用價值當今. 教材仍然是教師施教和學生學習的基本依據,一本好的教材用于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科學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由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能否提供適宜于學生自學的教材,被認為是教學改革成敗、能否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之一。而目前農業院校使用的一些教材,尤其是一些專業課教材,仍然落后于教學的需要,這部分教材既缺乏時代感,又忽視教材的使用價值(這些教材過分按照學科進展的邏輯來編寫,從最基本的概念入手,重視理論知識而忽視了它的應用性和實用性),更有地域性的缺陷。“以過時的知識,面對現時的學生,培養將來的人才”是無法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現階段行之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是組織學術造詣較高的教師,根據“緊跟時代的發展、符合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理論與實踐應用相結合、內容少而精便于自學”的教材編寫原則,與兄弟院校合編教材。對此,我們做出了許多努力并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