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采取的主要措施
3.1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制定鼓勵政策
畜牧養殖業, 特別是規模養殖業投資大、風險大,政府的責任也大,因此在發展規模養殖業時,政府及其政府職能部門要有所作為,要制定規劃、頒布政策、建立組織、采取措施,使本地區畜禽規模養殖業快速健康發展。畜牧業與人居環境的協調, 明確規定距離城市3km 不得興建規模養殖小區。畜牧業與種植業的協調, 盡量考慮規模畜禽場排糞量與土地承受能力相一致。減少業主的投資成本和對環境的污染。明確規定規模養殖場必須封閉式設計建筑, 并保持場與場之間距離,以減少疫病風險。解決規模養殖場建筑畜禽舍是否要審批,怎樣審批,建副業用房要不要收取管理費;規模養殖用地大多數為租地,最多能租多少年限,假如征地,有什么優惠政策;有些規模養殖企業承擔了一部分政府公益性事業的職能, 政府有哪些扶助政策;規模養殖企業用電,能否繼續享受農業用電的待遇等問題。
3.2 科學論證,合理規劃小區建設
要把畜禽養殖小區與畜牧業結構調整和畜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緊密結合, 突出當地畜禽養殖優勢和特點,對畜禽養殖基礎好、群眾積極性較高的鄉(鎮)村,正確引導,優先發展。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規模適度、相對集中、人畜分處、規范管理、綜合利用”的思路,充分考慮水源、交通、防疫、污染等環境因素,制定具體的建設方案,分步實施。科學、規范地做好場址的選擇、欄舍設計、生產規模和飼養品種的確定、飼料生產和供應;防疫、消毒程序的制定,沼氣池和糞便處理設施等方面工作,減少資源耗損和對環境的污染,解決人畜混居、庭院環境污染,在增加收入的同時,提升農民居住環境質量,建設秀美家園。
3.3 推進畜產品無公害生產
建設畜禽養殖小區,全面推行標準化、無公害化生產,使畜禽養殖小區生產逐漸向國際標準靠近,提高小區生產的畜禽產品質量, 增加市場競爭力,具體要搞好“三抓”:一抓標準化體系建設。制定和完善生產標準和技術規程,完善各級畜產品檢測中心建設。二抓產品質量的合理監管。從畜舍、品種、飼料、獸藥投入、疫病防治到畜產品檢疫檢驗及生產過程實行全程監管, 建立和實施畜產品監測制度。三抓產地認證和產品認證。結合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劃,切實抓好一批養殖園區的畜產品產地認證和產品認證工作。各類養殖小區應在欄舍建設、引種、飼養管理、疫病防治等生產的全過程,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 執行無公害畜禽養殖的技術規程,生產無公害的畜禽產品。有條件的養殖場區推薦采用食品安全控制體系HACCP (危害分析及關鍵點控制),生產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
3.4 加快科技推廣,實驗示范引導發展
科技扶持是畜牧小區建設的重要保證。對現有養殖小區制定各項技術規范, 指派專業技術人員,對小區養殖戶開展全程捆綁式服務。要有針對性的加強技術培訓,提高小區內養殖戶的科技水平及飼養、防疫等技術的實際運用能力。盡快辦好示范樣板,以點帶面,在全地區迅速形成大抓畜禽養殖小區建設的氛圍。畜禽養殖小區在本地區還沒有普及,許多農民群眾尚不太了解。各縣市區要選擇畜牧生產基礎好、規模化程度較高的鄉鎮(村)抓好養殖小區建設示范試點。實行園區養殖、集約化程度較高、生產、防疫等的各項技術要求高,必須要強化科技推廣,要不斷將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推薦、推廣到飼養戶。各級農業畜牧部門要深入小區,現場指導,幫助制定各項技術規范。引導小區與有關科研、技術推廣等部門建立技術依托關系,為小區的發展提供技術保證。
3.5 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
產業化是提高畜禽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畜牧業產業化的發展,可造就一批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家禽養殖小區的發展,離不開產業化,產業化的發展更離不開規模化和標準化。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著力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要突出抓好三個重點:
3.5.1 抓龍頭企業。每個畜產品加工企業都能帶動上千戶、幾千戶從事飼養業的農民,而這些企業都要制定自己的產品質量標準和監測標準,產品質量可以得到保證,能有效地參與市場競爭。_要為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提供良好的環境、優質的服務。
3.5.2 抓飼養規模。一家一戶分散飼養,形不成規模,達不到批量,所以要建立為高標準的飼養場。本地區牛羊肉上市具有一定的優勢, 是傳統的畜產品。這些養殖場的飼養規模、飼養管理水平都代表了現代畜牧業的發展方向。要積極建立為大中城市配套的飼養場, 突破外省市設立的“市場準入”門檻。要突破性發展畜禽養殖小區,發展小區建設涉及的農戶多,受惠的農民廣。
3.5.3 抓龍頭企業與養殖小區、養殖小區與市場的對接。各有關部門要及時了解市場信息和對方需求,幫助飼養小區和企業開拓市場。要進一步規范訂單行為,完善企業與小區、小區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使畜禽養殖小區成為加工龍頭企業的生產基地,促進龍頭企業與基地和農戶的有效對接。
3.6 認真搞好技術服務
各級畜牧部門應當緊緊圍繞畜禽養殖小區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開展技術、信息服務。要從良種入手,保證小區生產的種源、飼料供應。要廣泛開展技術服務,實現小區生產管理的科學化。要指派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小區,采取包片到戶、定責任、教技術方式, 對小區養殖戶開展全程捆綁式服務。牽線搭橋,促進產銷對接。要把飼養小區與龍頭加工企業建立穩固的伙伴關系當作服務的重點,使兩者間真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為畜禽養殖小區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要結合農村生態家園,在小區同步配套建設沼氣池,優化農村能源結構,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農村文明水平。要制定技術操作規程,實施畜禽養殖小區的標準化、無公害化生產。要加強農村、畜牧業經濟合作組織建設,積極引導農民經紀人隊伍參與畜產品流通。鼓勵建立為畜禽養殖小區服務的各種協會、合作社。促進相互交流、相互合作,開展技術指導,信息服務,強化行業自律。辦好示范樣板,以點帶面,通過試點示范,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切實讓農民從小區養殖中得到實惠。
3.7 加強對養殖小區的領導,堅持標準
各地黨政要加強領導, 職能部門要加強指導,要重視整體規劃,合理配置設施,統一建設標準,健全管理機制,強化技術服務,讓畜禽養殖小區成為各地畜牧生產的亮點,轉變生產方式的起點,增加農戶收入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