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農作物秸稈畜牧業利用現狀和分析

3 畜牧養殖中農作物秸稈資源綜合開發的必要性
在國家提倡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節糧型畜牧業、推行退耕還草的政策下,發展現代畜牧業已經成為促進新疆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同時、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和其他農副產品等再生資源發展秸稈養畜,不僅可以生產肉、乳、皮、毛等多種產品,而且使農作物秸稈和農副產品實現第二次增值。在飼料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條件下,可以降低畜牧業養殖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而且對促進農牧業可持續發展和良性循環意義重大,農作物秸稈資源的綜合利用十分必要。
3.1 有利于發揮農業資源潛力,加快畜牧業的發展
當前,畜牧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飼料問題。而飼料問題的本質是糧食問題。利用秸稈做飼料可以緩解糧食壓力,可以說,農作物秸稈是一項大量的永續性的寶貴資源。秸稈的利用不僅會帶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促進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而且還可為畜牧業提供大量的廉價原料,促使其向規模化、商品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從而帶動農業結構乃至整個農村結構的變革,形成農村經濟的一個新的增長點。進一步促進畜牧業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城鄉環境的改善。以往農牧民認識不到秸稈是一種寶貴資源,將其作為廢物焚燒,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而且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尤其是春秋季節,焚燒秸稈濃煙滾滾,成了事故多發季節。而農作物秸稈經過家畜過腹還田,不僅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增加土壤肥力,減少環境污染,而且可解決人畜爭糧的矛盾,從而促進畜牧業穩步而健康地發展。
以新疆年產農作物秸稈1436萬t計算;按每千克秸稈相當于0.2~0.3個飼料單位,平均按0.25個飼料單位計,利用53%的農作物秸稈,相當于增加190萬t糧食,發展節糧型畜牧業的效益十分明顯。
3.2 有利于降低畜牧業的養殖成本,增加經濟效益
在畜牧養殖業經營中,經濟效益是第一位的。而飼料成本一般占整個養殖業成本的80%左右,是影響養殖業經濟效益的主要因素。由于工廠化生產的配合飼料要求含有較高的能量和蛋白,需要昂貴的糧食和蛋白飼料,造成飼料成本居高不下,致使養殖成本較高,養殖業的經濟效益低下,形成了現代養殖業中的數量多、效益低的現狀。如何降低養殖業的飼料成本是發展養殖業的現實難題,而秸稈飼料的開發是非常規飼料開發的有效途徑,只有解決這一難題,養殖業才能進一步發展。農作物秸稈主要包括麥秸、稻草、玉米秸、高梁秸、谷草和豆稈等。用于家畜飼料的秸稈,不同類型其營養成分有很大的差別,但所有的秸稈均有以下共同特點:秸稈的粗蛋白含量很低,僅為2%~5%左右;秸稈主要由植物的細胞壁組成,含有少量的易消化成分,粗纖維含量高,為20%~45%左右,容積大,適口性差;秸稈的礦物質,如鈣、磷的含量很低,且不平衡。但秸稈經技術處理合理加工后,可提高采食量、營養價值和消化率,飼喂草食家畜或作為配制全價飼料的基礎日糧,對草食家畜的生長和增重、提高飼料報酬和經濟效益具有顯著的作用。
3.3 有利于畜牧業結構的合理調整
多年來,新疆畜牧業連續增產增效,肉、蛋、奶、毛產量均已居全國的主要位次。新疆畜牧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也存在著隱憂,畜牧業規模化養殖未能擺脫對糧食的過分依賴就是問題之一。糧食生產是我國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和最為敏感的問題,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土地減少的雙重制約,今后我國糧食問題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如果不及時調整畜牧業結構,減輕畜牧業對糧食的依賴,今后的發展必然會受到極大的限制。其次是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水平不高。據普查資料,新疆豬、牛、禽等畜禽養殖中,養殖小區僅占1.18%,規模化養殖場僅占1.42%,近97%的畜禽養殖仍以分散的養殖專業戶養殖為主。三是資金和技術的制約。財政對畜牧業的發展投入不夠。養殖小區是畜牧業發展的必然方向,但由于資金缺乏,小區配套設施不完善,養殖小區建設進展緩慢。科學養殖技術普及也是制約畜牧業發展的一個瓶頸。養殖技術跟不上生產的需要。可以說,未來的畜牧業發展只能建立在穩固的秸稈飼料資源的基礎上,必須重點發展節糧型畜牧業,不致因糧食生產的起伏而發生大的波動。
3.4 有利于減輕天然草地壓力,保護生態環境
新疆草原生態保護建設中普遍存在草場超載過牧,草畜矛盾突出,草原退化嚴重等問題。從1996年到2009年的13年間,牧民戶數從16萬戶增加到27萬戶,增加了68%,牧業人口從80萬增加到120萬,增加了50%;牲畜飼養量由3863萬頭(只)增加到4817萬頭(只),增長24.7%。結果是造成全區草原超載40%,80%的草原出現不同程度退化、沙化,產草量下降30%~50%,加上受草原的無序開墾和建設征占用,天然草原面積減少了約100萬hm2。雖然近年來國家加大了草原建設投入,草原生態工程項目區草原生態系統得到了一定恢復,但由于禁牧、休牧后,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牧民的生產、生活問題,草原生態建設面臨許多問題。其次,受牧區水利建設滯后、人工飼草料地嚴重缺乏的影響,傳統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推進難。新疆牧區水利工程歷史欠帳多,限制了人工飼草料地的開發,現有人工飼草料地面積嚴重不足,目前全區牧區人工草料地保留面積僅27.33萬hm2,戶均不到1hm2,難以滿足牲畜冷季舍飼的需要,傳統畜牧業生產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三是鼠蟲害、旱災、雪災等次生災害頻發,毒害草快速蔓延,嚴重威脅新疆的草原生態安全,進而影響新疆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新疆草地資源本應成為發展草食家畜的重要基地,但由于過度掠奪性的使用和不合理開發的結果,草原退化載畜能力低下,草地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草原已嚴重退化,很難再挑起發展草食家畜生產基地的大梁。因此,為了使草地得以休養生息,保護生態環境,我們必須加大秸稈畜牧業的發展力度,充分挖掘新疆農作物秸稈、林業、設施農業、加工業等環節的飼料資源條件,大力發展秸稈畜牧業,減輕草地壓力,保護草地生態環境,促進草地生態系統向著良性循環發展。
3.5 國家重視資源的有效利用
農業部發布的“十一五”期間我國飼料工業確定的5項發展重點,其中之一就是“開發利用秸稈飼料資源、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同時國家也制定了很多鼓勵秸稈資源開發的產業政策,包括:《關于大力開發秸稈資源發展草食家畜的報告》、《1996~2000年全國秸稈養畜示范項目發展綱要》、《關于農村和農村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關于加快畜牧業發展的意見》和《飼料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等等。要求對秸稈經處理后作為飼料飼養家畜,減少糧食用量,同時糞肥還田還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地單位面積產量,是發展生態農業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