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工藝與飼料安全

所謂飼料安全,通常是指飼料產品(包括飼料和飼料添加劑)中不含有對飼養動物的健康造成實際危害,而且不會在畜產品中殘留,蓄積和轉移的有毒、有害物質或因素;飼料產品以及利用飼料產品生產的畜產品,不會危害人體健康或對人類的生存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1 原料
1.1 霉變
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霉菌易生長繁殖,尤其是我國南方地區5~9月,相對濕度較高,與飼料衛生關系最為密切的霉菌大部分屬于曲霉菌屬、青霉菌屬和鐮刀菌屬。飼料原料如果含水貯存時容易霉變。玉米、麥類、稻谷等谷實類飼料原料的水分含量高時更易霉變。因此,飼料原料的含水量應控制在防霉含水量(或稱安全水分)之下((如谷實類一般為14%以下)。
由于霉菌生長需要消耗飼料中的營養物質,以及在霉菌所含酶的作用下使飼料組成成分發生分解,因此受霉菌污染的飼料的營養價值嚴重降低。
此外,飼料霉變還可使飼料變色、變味、結塊,導致適口性不好。霉菌毒素及其代謝產物在動物性食品中殘留可通過食物鏈而對人類健康有著極大的潛在危害。因此,各地(特別是南方地區)要重視飼料原料與產品的防霉工作,加強對飼料中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的監測。
1.2環境化學污染對飼料的污染有毒有害化學物質除經空氣、飲水等進入動物體與人體外,飼料和食品是有毒有害化學污染物危害動物及人體健康的重要渠道。
二惡英在自然界雖然含量很少,但在環境中穩定性高,對動物和人類有多方面的危害,其來源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氯代有機物或無機物的焚燒;二是含氯有機物以及造紙時的氯化漂白過程,二惡英易溶于脂肪,因此,飼用油脂易受其污染。對于飼料行業應注意防止二惡英污染飼料,定期進行衛生監測,防止通過食物鏈(畜禽及肉類產品)而危害人類健康。
凡是含碳的物質如煤、木材、石油及植物秸稈等,在燃燒過程中都產生多種環芳烴類致癌物質,而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3,4-苯并芘。它的化學性質穩定,在一般的烹調過程中不易被破壞,它隨食物進入體后可導致胃癌、腺體癌和血癌等。
農藥是一類有毒化學物質,特別是一些高毒、殘留農藥,如果濫用,對生態環境、人體及動物健康都會產生很大危害。往農作物上直接施用農藥時,性質穩定的內吸收農藥可在作物中長期殘留;農田施用農藥時,部分農藥散落在土壤中或轉移到附近的水體中,作物及水生植物可吸收土壤及水體中的殘留農藥;糧庫或飼料庫存內用農藥防蟲時,可使糧食及飼料殘留農藥;含農藥的工業廢水、廢氣未經處理隨便排放,可污染農作物和牧草。總之,飼料中的農藥殘留可導致動物性食品中農藥殘留,影響人體健康。
1.3 細菌和病毒污染飼料
飼料廠采購原料時要對原料產地的畜禽疫情有所了解,避免采購來自疫區的飼料原料。尤其是動物性飼料原料如肉骨粉、血粉、羽毛粉等。如果是由來自疫區患傳染病的帶菌,死亡畜禽或未經嚴格消毒加工而制成的,則飼料原料必污染,并且常會造成疫情擴散和通過食物鏈導致人的感染。對動物性飼料原料的一些植物性蛋白質飼料原料在入廠前應注意其新鮮度,并應嚴格檢測。
1.4 轉基因飼料
自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轉基因作物問世以來,轉基因植物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由于轉基因作物具有提高產量,減少除草劑、殺蟲劑的使用,增加植物抗逆性,延長食品貨架期,改善營養組成等特點,其種類和種植面積不斷增加。我國每年自美洲進口大豆或大豆粕近1000萬噸,其中大部分為轉基因產品。大部分轉基因作物及其副產物是用作飼料原料,如玉米、豆粕、棉籽粕和菜籽粕等。這些轉基因飼料對動物健康和畜產品的安全性已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畢竟,轉基因技術是一門新技術,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生態的影響還難以預測。當前迫切需要研究和確立與國際接軌的符合我國國情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