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產業化的實質內容和運作方式的研究
2011-11-23 網絡
1 畜牧業產業化是來源于農業產業化
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核心,對畜牧業的主導產業、重點產品按市場化、集約化、社會化的要求,實行多種形式與層次的優化重組,形成各具特色的龍頭產業實體,以實現產業區域化、組織集團化、管理企業化、經營市場化、效益最大化、服務社會化的目標。畜牧產業現代化的實質內容就是生產專業化。畜牧業生產專業化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基本含義:從整體上講,畜牧業作為一個產業部門,在全國范圍內形成地區專業化;由于畜牧業生產經營的集約化、商品化,提高了產前、產中、產后各產業部門專業化和農場專業化;畜牧業部門和農場專業化的長遠發展,把一種產品的不同部分或不同工藝階段分成多個專項生產,推動了畜牧業生產工藝專業化。畜牧業生產專業化在這三個基本層次上的發展,使科學、高效的組織管理方式運用成為可能,從而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在此基礎上,產業化經營形式應運而生,出現了產供銷或牧工商等畜牧業經營的一體化格局。畜牧業是中心和基礎,但推動一體化發展的大都是非畜牧經濟部門。實踐證明,產業化經營是畜牧業經營的有效管理方式,產業群體中各個步驟的協調發展尤為重要。
2 畜牧產業化進程加速推進,率先形成產業化格局,組織各類畜牧合作組織帶動農戶
突出抓好畜牧產業化發展,制定畜牧業產業調整振興計劃,加大畜牧產業龍頭企業扶持力度。主動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和“龍頭企業+專業合作+農戶”的產業化經營管理模式,實行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推動畜牧產業化向更高層次邁進。
3 畜牧產業化調查研究方式
畜牧產業突出重點是規模養殖比重加大,群眾發展畜牧業的熱情空前高漲。畜牧業結構不斷優化,各地呈現出不同的特色。飼養品種由以豬、雞為主向肉牛、肉羊、奶畜為主的節糧型草食畜發展。各地大抓牧草產業和秸稈綜合開發,穩定和適度壓縮豬、雞生產,以優質畜產品開發和特色養殖為切入點,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和活力。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初具規模,良種覆蓋率不斷提高。吉林省位于我國東北部,地處東北“黃金玉米帶”的中部,飼草資源豐富,品種資源豐富,群眾
養殖基礎好,發展畜牧業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發展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據調查統計,全省現有各種畜禽品種達百余種,其中馬、驢共6個品種,牛10個品種,羊13個品種,豬12個品種,家禽類共計20個品種,兔8個品種,蜂10個品種,地方品種及培育的優良品種有20多個。這些畜禽品種資源,對我省畜牧生產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4 畜牧產業發展主要問題
盡管畜牧業縱向比較有了一定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從畜牧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看,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為:
4.1 產業定位不準,尚未形成有效領導管理體系
許多地方對發展畜牧產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還沒有把畜牧產業發展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缺乏必要的發展措施和長遠規劃,也沒有明確的目標。
4.2 農民發展畜牧產業意識不強,養殖規模較小
吉林省農業基礎條件較好,長期以來,農民把畜牧業做為家庭第二產業,只是利用空余時間,空余房舍,剩余農副產品發展家庭養殖。小農意識較強,缺乏對市場規律和生產技術的把握,不敢大量投入擴大生產規模。
4.3 良種推廣速度較慢,生產水平缺乏
長期以來,由于缺乏科學養殖管理,農民對優良品種和雜交的認識不足,導致品種改良進度迂緩。
4.4 缺乏規模大并具有產業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
我省畜產品加工和流通基本上仍滯留在初級階段,大部分以活畜和原料形式外銷,利潤嚴重流失。加工企業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缺乏市場競爭力。
4.5 科技推廣力度不大,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畜牧業的發展在于規模化,有規模才有效益,只有規模大,才有科技的需求,農民才有主動性。目前,大多數農民沒有認識到畜牧業的重要,又缺乏對畜牧業技術的有效掌握,顧慮較大,這就要求有健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作保障。
4.6 畜產品市場建設滯后,銷售渠道較為單一
多數畜產品市場設施簡陋,管理粗放,組織化程度低,大多數是傳統的集市貿易。現有的活畜交易市場,規范程度較差,功能不全,只是初級市場。
4.7 基礎建設落后,影響了畜牧產業化的歷程
飼草青貯、加工、儲備、氨化設施簡陋,能力缺乏,
飼料工業和畜產品加工設備落后,科技含量不夠。要優化發展環境。各地方、各有關部門要圍繞加快畜牧業產業化,齊心協力,密切配合,營造先天良好的環境。要切實轉變職能,加強管理服務水平;提高執法監督,要暢通農產品“綠色通道”,加強市場監管,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促進吉林省畜牧業產業化快速、健康、長遠的發展。
本文地址:
http://www.qingqingav.com/industry/html/4879.html,如要轉載,請注明轉載自5A農業人才網
文章錄入:朗晴 責任編輯:耕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