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嚴重不足
我國要實現農業產業化與現代化,必須擁有一批高素質的農業勞動者。沒有高素質的農業從業人員,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廣應用,現代化的農業機械就無法普及,農業勞動生產率就難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實現農業現代化。而目前,我國農業從業人員的素質低,科技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項能應用的科技成果推廣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農民接受新技術的能力差,大部分勞動力不能掌握現代科學技術,仍沿用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方法從事生產,加上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不足,致使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方法難以推廣。另外,我國自建國以來培養的104萬農業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萬左右人才尚留在農業戰線,平均每萬農業人口中科技人員僅6.6人。由此可見,目前我國農業勞動者素質極為低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嚴重不足,這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實現。
1、 原因
1 輕農思想。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豐富的農業資源養育了泱泱大國。但由于在中國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對農業、農民的輕視,使“輕農”一直根植于人們的思想中。
2 經濟利益的驅動。與其他行業從業人員相比,農民的收入少、不穩定。很多年來,農村居民收入的增幅明顯低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幅,近年來政府對“三農”的重視程度逐年提高,連續6年中央一號文件鎖定“三農”。
農民的收入有所提高,增幅明顯加快,但仍低于城市居民。據國家統計局的一項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761元,實際增長8.4%和8%。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2009年《社會藍皮書》顯示,預計2009年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增長7%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也可增長7%左右,這是20多年來首次出現農民的收入增長率和城鎮居民差不多的狀況。由于農產品產量的逐漸增長和進口的增加,改革開放之初農產品短缺的格局改變,出現了相對過剩的局面,價格不具備上漲的空間,且已呈現下降的態勢;另外,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曾經輝煌一時的鄉鎮企業多數已沒落。這些均使農民的收入下滑,加上農業本身“靠天吃飯”的弱勢,無法保證收入。所以,由于受經濟利益驅動,農業人才紛紛跳槽。
3 農業人才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科技可以興農,出色的經營、管理同樣能創造效益。效益不是憑空產生的,它的載體是人。每一項高新技術的發明,都需要人才;每一個農業管理新觀念的產生、傳播、實施,同樣需要人才。但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業人才的工作環境、生存空間不佳,對農業人才的教育培訓投入也不夠。如今,缺乏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農業人才,已成為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
本文地址:
http://www.qingqingav.com/industry/HTML/6907.html,如要轉載,請注明轉載自中國農業人才網
[1] [2] 下一頁
文章錄入:希望的田野 責任編輯:耕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