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新形勢下的農業高級人才培養必須有新思路、新方法、新目標、新模式。社會需要的是基礎厚實、知識面廣、有專業特長、有創新精神、應變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因此, 必須對傳統專業進行自我改造, 向著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多方向的方向發展。新形勢對農業高級技術人才的要求, 是高校制定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依據。
(一)轉變教育觀念和教育思想, 適應社會發展
人才培養的目標是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服務, 近幾年, 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革, 農業生產又孕育著一場新的革命, 農業作為我國的一項重大的傳統產業也在經受新的洗禮。農學專業在各個高校中又是歷史最長、實力最強、人才最多的專業, 在適應市場經濟方面既有有利的一面, 但也存在儀器不足、知識老化、教學手段落后等現象, 甚至出現落后于生產的不正,F象。因此要求農口教育管理者和教師必須改革教育思想和觀念, 從落后的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以市場要求為導向, 以人才質量為根本, 以服務社會為目標, 把傳統的、落后的農學專業改造成一個現代的、先進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農學專業。
(二)改革課程體系, 優化教學內容
1. 制定科學的培養目標培養面向三農、適應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掌握現代農業高新技術, 能夠從事農業生產與經營、農業科技研究與開發、農業技術服務與推廣、農業企業與農業行政管理、農產品營銷工作, 并具備進一步發展潛力的理論上基礎扎實、專業上多學科交叉、能力上懂經營管理的復合型大農業應用型人才。顯然, 面向三農、大農業和應用型是農口專業現代人才培養的三大特色。
2. 完善教學計劃教學計劃是實施人才培養的藍圖。新時代的教學計劃應注重與培養目標的一致性, 適應時代發展的先進性, 加強能力培養的實踐性, 突出方向的特色性。為此, 在制訂農學專業教學計劃時一是要加強基礎課, 保證英語、計算機、高等數學、化學類、物理學等課程的學時, 五年制對口學生尤其重要。二是要保證專業基礎課中植物學、植物生理學、遺傳學、生物統計、土壤農化等課程的教學時數, 奠定發展基礎。三是要重視實踐教學, 包括實驗課教學、課程實習、畢業實習、專業實踐等教學環節, 教學計劃中在第二學年專門開設一年的專業實踐課程。四是要加入或加重諸如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組織培養、生物技術等代表時代發展方向的課程。五是切實開出一定比例( 18% ~ 20% )的選修課, 供不同愛好的學生選擇, 包括人文社科類、藝術類、管理類、專業類等。
3. 不斷更新教學內容, 采用現代教學手段農業科學的發展日新月異, 以信息量大、學科交叉和生物技術為主要特征的農業科技迅猛發展; 生產上, 以新品種、優質化、綠色化栽培技術、特種植物栽培技術、高效種植技術、設施農業、新型農藥和化肥、農產品加工與經營、高新技術園區等為代表的新成果不斷應用推廣, 這要求教師必須掌握現代農業知識, 了解相關學科的知識前沿和發展趨勢, 緊密結合生產實際, 能夠站在生產的前端。并能熟練使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 豐富自身知識, 提高教學效果。
(三)加強能力的培養
隨著行業的不斷拓展和學科間的不斷滲透, 學生就業方向呈現多元化。因此, 農學專業教學過程中也應加強能力培養, 包括計算機應用能力、外語應用能力、專業技術應用及推廣能力、科研及創新能力、適應和社交能力、管理及經營能力等。能力培養的關鍵在如何使學生能夠把所學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 做到活學活用, 舉一反三。為達到這一目的, 在教學過程中, 第一, 切實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如實驗教學課程化, 設立專業實踐課, 畢業前專業技能考核, 學生班級之間的高產田競賽等。第二, 實施導師制, 學生從二年級開始即指定專業老師做指導教師, 學生開始參加導師的科研工作, 一直到學生的畢業論文完成。第三, 開設輔修專業。我們根據學生的需求, 連續開設計算機農業應用輔修專業, 收到了極好的效果, 極大提高了學生的素質和就業競爭力。第四, 改革考試方法, 從過去的理論知識測試向知識能力培養方向轉變。
(四)改革管理制度
學校管理要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 要積極實施學分制。學分制已為大家所熟悉, 并在大多數高校實施。應根據各學校實際情況, 制訂出學分制教學計劃, 其中主要的問題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教學計劃的落實。學生修完規定的課程并取得規定的學分, 即可畢業, 通過答辯可以獲得農學學士學位。學生提前修滿學分, 達到畢業條件, 可提前畢業; 由于學生多方面的原因不能按時畢業, 可以推遲畢業; 學生也可以外出實踐(打工)、休學一定的時間, 繼續完成學業。對課程要實行重修制, 強化目標管理防止學生因偶然事件而引起的終身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