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國果蔬冷庫與保鮮技術現狀及存在問題
1 、果蔬冷庫建設逐步由大城市轉向主產區。冷藏是我國果蔬長期貯藏的主要方式,但絕大多數都是近30 年建設發展起來的,在改革開放以前的計劃經濟時期,全國的果蔬貯藏企業寥寥無幾,僅有的幾座冷庫基本都建在大城市。改革開放以后果蔬種植業和果蔬貯藏行業相互促進迅速發展,全國各省市均有果蔬冷庫,貯藏量不斷增加。隨著貯藏保鮮技術研究的深入(貯藏質量、運輸壓力、運輸質量、最終消費質量),果蔬貯藏設施的建設逐步由大城市轉向主產區,計劃經濟變成了市場經濟。
2 、果蔬冷庫建設區域集中。我國果蔬貯藏庫大多集中在山東、河南、河北、陜西、陜西、遼寧、江蘇等北方果蔬主產區,目前全國果蔬冷庫氣調庫容量約1700 萬噸,其中山東200 多座,600 余萬噸, 2009 年山東棲霞新增15 萬噸;陜西235 萬噸(2007 年),2009 年新增5 萬噸。而南方果蔬冷庫建設較少,總體來說整體貯藏設施建設不足,局部設施發展供過于求。
3 、果蔬冷庫的設施建設進一步發展,但配套設施仍需加強和完善。我國果蔬貯藏設施雖有較大發展,但仍以簡易和一般冷庫貯藏為主,現代化氣調貯藏應用較少,貯藏設備設施各地有較大差距,山東膠東地區貯藏設施相對較好,冷庫建設早且發展迅速,氣調庫發展居全國之首,一些大型龍頭企業新建的氣調庫,引進國外先進設備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無多大差別;但我國多數貯藏企業冷庫設施設備簡陋、落后,發展極不平衡。在制冷、氣調設備選型應用方面,節能型的螺桿制冷機、蒸發式冷凝器等開始應用;氣調庫建設中空纖維分離膜、碳分子篩等先進設備、可靠的國外檢測控制設備被采用。在配套設備的應用方面,雖然鏟車、大木箱、塑料周轉箱等對于減少貯藏期碰壓機械傷的堆碼、貯藏包裝等設備在一些氣調庫被采用,但多數冷庫仍然靠人工裝卸、堆碼,造成機械傷嚴重;多數無專門的預冷設備,目前我國極少的預冷設備基本用于運輸前的預冷;在產后商品化處理系統逐步建立方面,分級、包裝等商品化處理措施越來越受到重視,山東近幾年發展迅速,目前全省各類分級流水線約400 多條,處理能力200 多萬噸,但多數冷庫沒有配備分級包裝設備,設備簡單,規模小,功能單一,檔次低,與國外相比有明顯差距,產后商品化處理設備嚴重落后于世界發達國家。
4、制冷及貯藏工藝有待改進對采后及時
快速降溫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冷庫設計多數無預冷設施,采用直接進庫貯藏的工藝方式。多數采用傳統傳熱溫差1 0 ℃的設計(日本、歐盟等先進國家多采用2 -5 ℃),蒸發溫度低,制冷效率低,能耗增加,同時由于溫差大造成產品干耗大。多數無專用貯藏包裝,采用貯后不分級,帶貯藏包裝直接銷售的方式,產品質量無保障。
5、不能適時采收、及時入庫。對適時采收、
及時入庫認識不足,早采、晚采和采后不及時收購入庫的現象在各地普遍存在。如:紅富士蘋果采收、收購時間陣線拉得太長,采后堆放待銷的現象尤為突出。蒜薹晚采和因入庫不及時造成薹梢發黃,質量下降快,貯藏期短等。
6 、質量和食品安全有待于提高和加強。高質量的優質果所占比例太少,包裝簡單,食品安全受到質疑,國際競爭力不強。
7 、物流形式落后物流形式落后,冷鏈流通意識缺乏、設施嚴重不足。
8 、產品國內外市場競爭力差。對商品化處理的增值認識不足,國際市場價格低,出口高端市場數量少;國內市場質量混雜,高質量不一定有好價格,挫傷了先進技術的應用積極性。
9 、技術力量薄弱。操作人員未經專業培訓無證上崗,管理人員真正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際操作管理經驗的人員缺乏,因此在管理操作中生搬硬套、照本宣科、盲目效仿別人、不規范操作的做法普遍存在,甚至違章操作時有發生。因此而造成能耗增加,產品貯藏質量無保障。
10、缺乏行業自律和約束,無序競爭。在貯藏經營過程中缺少必要的行業指導與協調。在果蔬收購入庫環節中的盲目沖動與市場銷售中相互擠壓,成為果蔬冷藏經營過程中的兩大弊端。行業內存在企業規模小、經營散亂的情況,缺少對市場動態的把握,對市場信息渠道不暢,在經營中盲目跟風成分較大,增加了自身的經營風險,也造成了整個行業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