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農業是指處在城市化及周邊地區, 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現代化設備進行生產,并緊密服務于城市的現代化農業, 是都市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時, 農村與城市、農業與非農業進一步融合過程中的一種現代化農業 。
隨著社會的發展,都市農業在人們經濟生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一、都市農業發展現狀
1 發達國家的都市農業 發達國家的都市農業, 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比較成熟, 類型多樣、功能齊全, 并具有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美國、日本、新加坡等是較早發展都市農業的國家。美國的都市農業模式主要是經濟功能型, 其創造的農產品價值占全國農產品總價值的1/ 3 以上。日本的都市農業模式主要是兼顧生態和經濟功能, 有都市觀光、休閑、體驗農業等。而新加坡的都市農業是最典型的都市農業, 其形式主要有農業科技園、農業生物科技園和海水養殖場等, 目的是為了提高農產品的自給。
2 發展中國家的都市農業 在發展中國家, 都市農業的發展也很迅速。在非洲, 20 世紀80 年代從事都市農業的人口占城市總人口的10% - 25% , 到90 年代達到70%。在亞洲, 90 年代從事都市農業的人口占60% 。發展中國家發展都市農業的目的主要是解決就業、增加農產品自給, 增加收入, 同時提供休閑、觀光。
3 我國的都市農業 我國都市農業始于20 世紀90 年代, 最早是在北京、上海等一些經濟發達的大城市。現在, 南京、杭州、武漢、成都、天津、西安等地也展開了都市農業的相關實踐。我國都市農業的發展模式主要有設施農業、種苗業、農產品現代物流業、觀光休閑農業、農業科技園區、循環農業、生態農業等。都市農業的發展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居民的就業,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
二、都市農業對人才的需求及現有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雖然都市農業在我國早期得到迅速發展,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 它的發展速度越來越慢, 早期發展起來的都市農業也遇到了發展的瓶頸, 其效益遠遠低于預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一是因為我國的都市農業大都是盲從, 盲目借鑒、學習和引進發達國家的都市農業形式、經驗和設備, 沒有與我國國情相結合; 二是由于我國都市農業人才匱乏。都市農業是一個龐大的農業系統, 內涵相當豐富, 從業者除了具有較扎實的農業基礎知識外, 還要有都市農業相關知識與較強的實踐能力。都市農業生產手段先進, 以園藝化、設施化、工廠化生產為主,這就需要農業高新技術人才、農業技術管理人才、農業營銷型和外向型外資外技人才等。而我國都市農業的從業者大都半路出家, 沒有專門的都市農業知識, 對都市農業的發展缺乏前瞻性和創新性, 從而限制了都市農業的發展。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必須培養擅長都市農業的專門人才。然而,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大都沿襲了前蘇聯的模式, 即以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為目標。學生一入學就固定在某一學科、某一專業, 強調學習專業課程, 對相鄰學科專業知識知之甚少。如農學的學生主要懂得大田作物的產中知識, 對產前產后、園藝作物、養殖業和農業經濟知識缺乏。而園藝專業的學生只知園藝作物的產中知識, 同樣對產前、產后、農學、養殖、經濟管理知識缺乏。按照這種“專門化”培養出來的學生專業知識面狹窄, 適應能力不強, 不能適應都市農業發展的要求。因此, 為順應時代的發展, 必須對現有的專業體系或課程體系進行改革。
本文地址:
http://www.qingqingav.com/industry/HTML/6190.html,如要轉載,請注明轉載自中國農業人才網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