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大多數。如果農業人口素質提高,創新能力增強,中國真正實現了由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人力資本強國的轉變,“三農”問題才能徹底解決,農業經濟才能繁榮。因此,實現農業經濟的騰飛、跨越式發展,必須盡快培養農村創新型人才,努力探索農村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模式。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亡發達的不竭的動力。“創新是主體依據社會需要,在原事物基礎上引申發散,推陳出新,產生既具有推動社會發展潛能,又具有前沿性、價值性和超越性成果的行為活動。”
考察中外學者不同時期對創新型人才的描述,我們認為創新型人才有如下六個特征:第一,有可貴的科學精神。勇于追求真理,有科學的態度、方法和批判精神,敢于挑戰前人已有成果,有為求真知、求新知而敢闖、敢試、敢冒風險的勇氣。第二,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強烈的好奇心。對環境變化敏感,能夠從新的角度觀察事物,有突破性的發現。第三,有堅韌的意志品質。有非凡的膽識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為了既定目標能夠鍥而不舍,遇到挫折不退卻,犧牲個人利益也在所不惜。第四,有超前的創新思維。善于運用求異思維、逆向思維,想常人之未想,在看似無問題處提出問題。第五,有科學的學習方法。能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善于研究型學習,不死讀書和讀死書。第六,有超常的創新成果。能在豐富的創新實踐中取得一定成果,相對于一般專業人員具有超常的績效。
一、農業創新人才的現狀
第一,勞動者整體素質偏低,外來創新型人才少。從現有情況來看,農村本土的勞動力資源雖很豐富,但很多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壯年農民都大量流向城市,這使得農村現存勞動力的文化程度還比較低。雖然近年來出臺了不少政策鼓勵人才下鄉支持農村發展,如大學生“村官 ”、科技特派員,農業專家和科研人員等。但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很多優秀的創新型人才都不愿意選擇農村,更不愿扎根農村,農村現有外來創新型人才的存量少得可憐。
第二,人才流失現象嚴重,且仍在持續。農村特別是偏遠和貧困地區的勞務輸出力度在逐年加大,稍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壯年農民基本上都輸出到了城市或發達地區。全國政協委員邵國培表達了自己的憂慮: “現在每次到農村去,都痛感農村空了,青壯年走了,留在農村的多是老弱婦幼。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只有進城的單向流動,這種人才狀況怎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從長遠來看,農村勞務輸出將使城鄉經濟差距越拉越大,農村人才的流失嚴重阻礙著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步伐,對農業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
第三,人才結構不合理。農業經濟地區不僅人才少、流失嚴重,而且僅存的也結構不合理。受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交通條件、自然條件等影響,農村所需的人才類型有一定范圍限制。《農村、農業、農民》雜志執行總編認為,中國農村最需要的人才有四類:財富型人才、知識型人才、營銷型人才、市場管理型人才。我們也贊同這一觀點,但我們認為財富型的人才不僅要有豐厚的資本還要有投資的意愿,而知識型人才不僅僅包括具有農業技能的專業人才,還包括金融、保險、醫療以及法律等專業的人才。從目前的情況看,很多激勵措施都鼓勵農業技術人才和農業經濟管理人才下鄉,特別是管理型人才,而金融、保險、醫療及法律專業方面的人才卻很少。這種不合理的人才結構也不利于農村經濟和諧發展。
第四,婦女的文化教育水平偏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大力發展婦女教育事業,農村婦女的文化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從總體上看,要低于城市婦女的文化程度。據《中國人才發展報告》顯示,城市婦女平均上學年數是9.97年,而農村婦女為6.31年,相差3.66年。農村婦女的文化水平不僅低于城市婦女,而且低于農村男性人口。90年代初,在 15歲以上的農村人口中,每 6個男性中就有一個文盲,而婦女不到 3個人就有一個文盲。中國農村婦女的文化狀況,極大地限制了自身的發展。大批農村婦女只能從事文化技術水平要求不高的農業勞動和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勞動。同時,也影響了農村婦女的經濟收入、家庭地位的提高和社會參與水平。可以說,女性人口文化素質不高已成為制約農業經濟地區可持續發展的 “瓶頸”之一。因此,從整體上提高鄉村婦女的科學文化素質,是十分緊迫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