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這段話來自一位樹上的老兄。
飯局上喝到半高不高的時候,這位老兄結結實實拍著我的后背,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人哪,終歸還是要有組織有單位的,就像猴子一定要有樹,這樣你才可以用自家樹上的東西和其他樹上猴子手里的東西做交換嘛!好比說,你的樹上長香蕉,就可以拿來和別的猴子換蘋果。這就叫做利用社會資源,滿足個人需要。傻孩子,當一個沒樹的猴子可忒難混了,你沒有東西拿去和別人換,當然也就沒有好果子吃。這個社會,只憑能力是不行的,還要有關系。關系是怎么來的呢?是用樹上的資源換來的!”
此時我正賦閑在家,享受著優哉游哉的窮日子,聽了這老兄的一番至理名言,才發覺自己原來是只形影相吊的猴子,形銷骨立地站在樹下,彷徨無依地接受著樹上的猴子審視和憐憫。
“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瑤”。這原來是猴子世界的通用準則。如果木瓜是公家樹上結的,那當然更好。你安排我兒子進你那重點學校,我當然會考慮你女兒工作調動的問題——簡便直接的人情式智慧總是這么實用。
有樹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適時把個體隱藏在群體之中。每當在報道里聽到“有關部門失職”、“有關部門管理不當”、“責成有關部門限期整改”之類,我眼前就會出現一棵躲滿猴子的樹——反正沒人知道究竟哪只猴子該為眼前的損失負責。
有人說:“中國人在報考公務員時的態度,和他們批評公務員時的態度一樣熱烈,這太荒誕了!”當果子的誘惑遠大于背負的責任時,樹上的猴子當然不想下來,而樹下的猴子當然要擠著爬上去,爬不上去的當然要往上砸石頭,利益面前人人真實,一點兒都不奇怪。
需要提醒即將上樹的猴子們,每棵樹上的猴群都有自己復雜的生態系統:“往下看,都是笑臉;往上看,都是屁股。”當一只樹上的猴子,必須有能力迅速在這個系統中找準位置,并且在笑臉和屁股之中體會到某種智慧和樂趣,以免自己的樹上時光變得難以忍受。
前幾天騎著破自行車穿著運動褲去某單位辦事,門口一老頭兒警惕地詢問:“你哪個單位的?”我說沒單位。老頭立即上下打量我數遍,并要求我這無業游猴仔細填寫進門單,同時揮手讓旁邊一只有棵體面樹的訪猴順利過關。那天我撕禿了一個訪客登記本,筆走龍蛇地寫錯了一百多張進門單,用滿地的紙球回擊了樹上猴子對樹下猴子的優越感。
我知道這很無聊。
我其實不太想做一只猴子,雖然我和它們是近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