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的重要時期,也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有關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部署和要求,制定《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2011—2015年)》。
一、“十一五”農業機械化發展成就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環境顯著優化、政策法規不斷健全、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地位作用持續增強的五年,是“農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場主導、社會服務,共同利用、提高效益”為主要特征的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得以確立并豐富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全國農機化系統干部職工和廣大農民群眾共同努力,克服困難,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勝利完成“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各項任務,成功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由人畜力為主向機械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村青壯年勞力短缺對糧食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有效提高了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持續增強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為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七連增”及農業農村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一)政策法規建設取得新突破,農業機械化扶持力度加大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發展,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政策措施。《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和《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先后發布實施,與《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和地方相關法規共同構建起中國特色的農業機械化法律法規政策體系。農業部和各地相繼制定的配套法規和規章,基本涵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各個領域。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力度不斷加大,農機作業補貼政策實現重大突破,若干涉及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大建設規劃啟動實施,投入機制進一步完善。農機試驗鑒定、技術推廣、安全監理、教育培訓、信息宣傳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各地陸續出臺財政專項、作業補貼、基本建設投資、稅費減免、信貸優惠、政策性保險、農機設施農用地管理等一系列扶持措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購機用機的積極性。
(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深入實施,農機裝備水平顯著提升
農機購置補貼資金規模逐年大幅增加,受益范圍不斷擴大。“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351億元,帶動地方和農民投入超過1105億元,補貼購置農機具1078萬臺套,受益農戶達906萬戶。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帶動下,農機裝備總量較“十五”末有大幅增長,提前實現規劃目標。2010年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9.28億千瓦,農機裝備結構持續優化,大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環節農業機械增長迅速。大中型拖拉機、插秧機、聯合收獲機年均增速分別達到22.9%、33.1%和15.8%,其中玉米聯合收割機年均增長70.5%;大中型拖拉機與小型拖拉機保有量比例從1∶11提高到1∶4.6。經濟作物、畜牧水產養殖、林果業及農產品初加工機械保有量快速增長,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機械裝備穩步發展。
(三)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方式實現新跨越
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2.3%,較“十五”末提高16.4個百分點,年均提高3.3個百分點,遠高于“十五”期間年均0.7個百分點的增速。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從人畜力作業為主向機械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快速推進。水稻機械種植和收獲水平分別達到20.9%和64.5%,較“十五”末分別提高13.7和31個百分點,年均提高2.7和6.2個百分點;玉米機收水平達到25.8%,較“十五”末提高22.7個百分點,年均提高4.5個百分點,進入提速發展階段。馬鈴薯、油菜、棉花、花生、茶葉等主要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取得突破性進展。畜牧水產養殖業、林果業、設施農業及農產品初加工等機械化全面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極大增強。
(四)科技創新取得重大進展,新機具新技術應用范圍逐年擴大
農業機械化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發力度不斷加大,部分“瓶頸”環節技術與集成問題得到解決。大馬力拖拉機研發取得明顯進展;水稻種植和收獲機械裝備基本成熟;油菜收獲、甘蔗收獲、牧草收獲、節水灌溉等作業機具創新取得重大進展。建設了一批部省級農業機械化示范區和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生產示范縣。保護性耕作、深松整地、育插秧、玉米收獲、高效植保、秸稈還田、畜牧水產養殖等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范圍顯著擴大,技術集成度逐年提高。設施農業面積大幅度增長。全國農業機械化教育培訓大行動深入開展,農機操作人員技能不斷提高。以公益性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機構為主體,農機大戶、農機服務組織為基礎,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及生產企業為支撐的技術推廣體系基本建立,農機鑒定檢測、質量投訴監督、標準化等質量保障體系日益完善。“平安農機”順利開展,農機事故死亡人數持續下降,監管能力進一步提高,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
(五)農機專業合作組織蓬勃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農機社會化服務呈現出組織形式多樣化、服務方式市場化、服務內容專業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特征,服務能力和效益明顯提高。全國擁有各類農機作業服務組織17.2萬個,組織化水平持續提升;農業機械化作業總收入達到3665億元,較“十五”末的2273億元增長61.2%,年均增長10%以上。農機專業合作社從無到有,達到2.2萬個,入社人數達43.3萬人。以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為龍頭,農機大戶為主體,農機戶為基礎,農機中介組織為紐帶的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初具規模。以財政資金為引導,農民個人投資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逐漸形成。訂單合同作業、承包租賃服務等社會化服務模式不斷創新,農機作業環節從產中向產前、產后擴展。玉米機收、水稻機插等跨區作業蓬勃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已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的突出亮點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渠道。
(六)農機工業和流通業快速發展,農業機械化發展基礎更加牢固
隨著國家鼓勵政策、資金投入、財稅優惠等扶持政策和措施不斷加強,科研開發、生產制造體系進一步創新和發展,農機工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并保持快速發展態勢。規模以上農機企業工業年總產值達到2838.1億元,較“十五”末增加162%,年均增長21.2%。農機工業產業組織結構不斷優化,產業集群初步形成,產品先進性、適用性、安全性、可靠性進一步增強,科技含量和售后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的大型農機企業加速成長,高性能、大馬力農機產品依賴進口的局面有所改善,大中型拖拉機和自走式聯合收割機產銷量持續高速增長。主要農機產品產銷量位于世界前列,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農機制造大國。農機流通市場體系逐步完善,連鎖經營、專賣店等現代流通方式蓬勃發展,以民營農機流通企業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經營方式、流通渠道、流通業態并存的流通格局初步形成。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農機出口增勢強勁。農機工業和流通業健康快速發展,為農業機械化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設施裝備保障。
“十一五”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的實踐表明,推進農業機械化必須把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首要任務,加快提高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必須把強化法制建設和優化政策環境作為重要保障,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強化政府支持,促進農業機械化規范、高效、持續發展;必須把轉變農業機械化發展方式作為工作主線,強化科技支撐和農機農藝融合,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必須把培育發展主體和創新完善社會化服務機制作為主要抓手,著力培養以農機手為代表的新型職業農民,大力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不斷增強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活力。這些寶貴經驗對進一步推進農業機械化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2] [3] [4] [5] [6] [7]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