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主要任務
“十二五”時期農業機械化各項工作要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切實加大宏觀引導力度,持續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不斷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要更加注重調整和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布局,重點促進大馬力、高性能、先進適用農業機械的發展,加快老舊、高耗能、高排放、安全不達標農業機械的報廢更新;更加注重推動農業機械化科技進步和提高農機手素質,加大科技創新與技術培訓力度;更加注重提高農機服務組織化程度,提升農業機械利用率和經營效益;更加注重推廣應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機械化技術,大力發展節種、節肥、節藥、節水、節能和環保低碳的農業機械;更加注重創新農業機械化發展工作機制,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推進管理機制創新;更加注重構建綜合配套的農業機械化扶持政策體系,切實增強政策的連續性、協調性和針對性,全方位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主要任務有:
(一)全面提高農機裝備和作業水平
根據農業生產發展的要求,堅持農機裝備總量穩步增長與結構優化并舉,以增量調整帶動存量優化,以存量優化促進結構升級。要重點提升大馬力、高性能、復式作業及適合丘陵山區作業的機械保有量;加快老舊農業機械的更新報廢;促進作業機械和拖拉機配套機具的發展,改善配套比,提高利用率,降低單位能耗。在小麥全程機械化基本實現的基礎上,繼續集中力量提升水稻育插秧、玉米收獲、馬鈴薯播種和收獲、棉花育苗移栽和收獲、油菜播種和收獲、甘蔗和甜菜收獲及主要農作物產后處理等環節機械化水平,并由耕種收環節機械化向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機械化延伸。圍繞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因地制宜加快推進經濟作物、畜牧水產養殖業、林果業、農產品初加工業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機械化水平。圍繞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以生產種類豐富、生產手段改善、生產過程規范、生產供應均衡為目標,加快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提高設施農業裝備智能化、自動化水平。按照全力普及機耕、大力發展機收、努力突破機插機播的思路,鼓勵企業研發生產和支持農民購置使用經濟實惠、輕便耐用的糧食作物和特色作物生產機械,推動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實現跨越發展。
(二)努力推動科技創新及技術推廣
建立農機農藝科研單位協作攻關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的機械作業規范和農藝標準,將機械適應性作為科研育種、栽培模式推廣的重要指標,促進農機農藝融合。整合農業機械化科研資源,提高農業機械化技術集成和裝備配套水平,促進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加快普及主要農作物生產關鍵環節機械化生產技術,有針對性地推廣一批適合機械化作業的品種和種植模式。加大小型園藝機械研發推廣應用力度,提高蔬菜、水果、茶葉等勞動密集型園藝產業勞動生產率。大力推廣精量播種、播種后鎮壓、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等清潔環保生產方式,積極推進農機節能減排,全面挖掘農業機械化節種、節肥、節藥、節水、節能潛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不斷壯大農業機械化人才隊伍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農業機械化(農業)技術學校等教育培訓資源,培育和壯大農業機械化人才隊伍。加強對各級農業機械化主管部門干部職工的培訓,加快知識更新,提升服務意識,提高行政能力。廣泛開展農業機械化科技、推廣、安全監理和試驗鑒定等技術人員的交流和培訓,提高技術支撐和保障能力。結合陽光工程等各類農民培訓項目,切實加強農機作業、維修、經營等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開展農機操作使用等技能培訓和科普宣傳,提高農民對先進農業機械及技術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創新教育培訓內容,優化師資隊伍,提高服務質量。完善教育培訓制度,構建長效機制。
(四)加快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
將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戶作為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主體,加大政策扶持資金投入力度,強化技術指導,進一步增強社會化服務能力。把農機專業合作社作為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的重要載體,帶動高性能機械、先進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和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指導農機專業合作組織依法經營、規范運作、誠信服務、創建品牌,支持引導開展跨區作業等產前、產中、產后農機社會化服務,發揮農業生產主力軍作用。大力發展農機維修業,規范農機維修點發展,支持企業與農機專業合作組織聯合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機維修技術。
(五)深入推進安全發展
全面貫徹實施《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以提高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上牌率、檢驗率和駕駛操作人員持證率為重點,以創建“平安農機”為載體,完善配套規章制度,推進農機安全保險、免費安全檢驗、機具報廢更新。增強關鍵生產環節、重點機具和重要農時生產的安全監管能力,依托“金農工程”,加快推進農機安全監理信息化。加強農業機械使用安全教育,增強廣大農民群眾安全意識和法制觀念。加強農機安全標準執行檢查,加大農機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力度,預防和減少農機安全事故發生,保障人身財產安全。加強農機安全監理隊伍建設,滿足農機安全執法服務工作需求。積極探索和推進農機安全互助和保險補貼。完善農機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組織開展在用特定農機產品質量調查與重點檢查、公布調查結果,引導企業不斷提高產品質量。
(六)大力促進農機工業和流通業發展
以提升技術裝備有效供給能力為重點,促進農機工業和流通業發展。密切部門配合,推動落實扶持農機工業和流通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提升農機工業制造水平和產品質量。推動優化農機工業產業結構,形成大型企業為龍頭、中小企業相配套的產業體系。引導調整農機產品結構,鼓勵開發生產高效、節能環保、多功能、經濟型農機裝備。鼓勵支持優化農機市場布局,培育一批輻射面廣、服務質量好的大型農機流通企業、品牌農機店和區域性農機市場。督促指導生產企業落實農機產品“三包”制度,提高售后服務質量。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