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xtPage]
3 發展優勢及機遇
3.1 氣候、區位優勢明顯 就當前全國蔬菜生產形勢來看,大宗蔬菜產品基本飽和,但區域性、季節性生產供求不平衡,夏秋蔬菜市場缺口大,蔬菜的淡季供應存在明顯的區域性。國內蔬菜淡季的區域和時空分布為:以重慶為代表的長江中上游在7~9月.以廣州、深圳為代表的華南地區在5-11月,北方地區在7~8月。這段期間,主要供應本地生產的正季耐熱蔬菜品種少、產量低、價格高。國內南方高溫和臺風區夏秋氣溫高。蔬菜生產難度大、成本高,夏秋反季節蔬菜生產量少,特別是無公害蔬菜上市量更少。難以滿足上述地區在夏秋季的蔬菜需求。屬于立體氣候的黔南州,可周年生產各種蔬菜。特別是州內多數耕地海拔650~1 300 m ,年均溫13.6 ~19.6~C,夏秋氣候相對溫和涼爽,適宜各種喜溫果菜和冷涼葉菜生長。而珠江三角洲夏秋季相對較熱,不能生產喜溫果菜和冷涼蔬菜,每年的夏季都要從外地調運大量的蔬菜。因此該地區為黔南夏秋蔬菜銷售提供了市場空間。 從國際市場尤其是東盟市場對蔬菜產品的需求來看,黔南蔬菜產業也面臨著較好的發展機遇。東盟諸國對黔南州的皺皮椒和馬鈴薯等蔬菜品種十分青睞。僅印尼每年從我國廣州就進口馬鈴薯7萬多t、辣椒5萬多t。黔南地處長江、珠江上游,是貴州省的南大門,也是貴州、重慶、四川等省(市)通往“兩廣”的咽喉要道,如果“兩高”開通,從黔南到達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集區就只要4~5 h的車程,運距將會大大縮短,黔南的蔬菜在該群集區市場具有運距短、時令新鮮、運輸成本低、競爭力強等優點,其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3.2 效益顯著 蔬菜生產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純收入可達5 000-6 000元/ 667 m2 ,2010年.全州農民人均種植蔬菜增收751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5.37% 。因此農民種菜積極性高。加上廣大農民有種植蔬菜的經驗,為加快蔬菜產業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3.3 政策優惠 2010年,國家出臺了“關于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通知,其中黔南州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蔬菜優勢產區,因此其在今后的發展中將會得到國家更多的政策傾斜支持。蔬菜產業發展符合國家特別是中央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采取“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和國家對“菜籃子工程”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對全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確定的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城郊農業、都市農業的機遇,對發展蔬菜產業創造了良好的政策基礎。因此。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視蔬菜產業的發展,對全州蔬菜產業進行詳實的規劃,出臺一系列加快蔬菜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 3.4 無污染的環境 黔南州是一個農業山區,工業廠礦較少,城市化程度相對較低,生態環境好,農田土地灌溉水源極少受到污染。加上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較好,坡地、壩子田交錯分布,具備了大范圍、大規模生產無公害蔬菜、綠色食品蔬菜和有機蔬菜的基本條件。 4 面臨的挑戰 4.1 認識滯后、發展不快 一是少數地方和相關蔬菜加工企業對產業發展仍缺乏足夠的機遇意識。多年來部分縣市種植的蔬菜都是以鮮銷為主,農民認為自己只要種出來能賣得出去就行;而企業認為到處都種有蔬菜,到哪里都能收到想收的蔬菜產品。因此蔬菜生產種類與企業的需求嚴重脫節,沒有有效地對接。二是農、科、貿各部門相互之問缺乏協調意識。目前,科研上,科研部門研究出來的成果,大部分都是一驗收后就被鎖進成果庫里,缺乏有效的轉化;科技推廣上,農業推廣部門在推廣品種、技術等過程中,一般都是每年要引進很多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進行試驗、示范后才能進行推廣,這期間需要2~ 3 a 時間;在銷售上,更是百花齊放,蔬菜品種多,什么都有,可是什么量都不大。:乏是廣大菜農還缺乏標準化意識農民們在銷售產品候,保持好壞一車、好壞一垛、好壞一挑的局面,對產品的分級包裝上市認識不足.導致蔬菜價格偏低。收入不高。而在種植方面,蔬菜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粗放,農藥、化學肥料、激素的普遍使用,致使產品質量不穩定,讓菜商和企業望而生畏,嚴重制約了蔬菜產業發展的進程。 4.2 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不強 蔬菜產業能否順利發展,龍頭企業是關鍵,但黔南州蔬菜產業的龍頭企業的發展相對滯后,以致其在產業中的帶動能力不強。這是因為蔬菜加工企業雖然較多,但整體水平普遍較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企業的規模不大,加工產品較為單一;二是加工技術、工藝水平較低;三是新產品的開發能力較差,產品種類單一、質量不高、附加值低、市場競爭能力弱:四是科研技術人才、現代化新型管理人才、產品市場開發人才奇缺。此外,在市場開拓方面,我們只注重省內市場,而忽略了省外市場的拓展,一旦全國蔬菜市場有什么風吹草動,我們的蔬菜產業就會不感冒也要咳嗽.抗市場風險的能力差。加工龍頭企業發展的滯后,無疑是蔬菜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 4.3 發展蔬菜產業的科技力量后勁不足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撐,蔬菜產業的發展將會缺乏最有效的動力。蔬菜產業科技力量后勁不足主要體現在科研成果少、經費不足、科技人才流失等方面,這些將直接導致蔬菜科技成果的轉化能力低、科技普及面窄,最終使蔬菜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不強。沒有過硬的科技做后盾,將最終導致蔬菜產業發展的停滯不前。
[NextPage]
5 發展對策
5.1 加大招商引資和培育龍頭企業 蔬菜市場是一個風險很大的市場,菜價陡降、陡升,農戶無法應對和把握市場帶來的風險,最好的辦法就是龍頭企業和市場的帶動;要著重培育和扶持農民蔬菜專業合作社,政府和部門主要搞好協調服務。還可以考慮把在外地打工(專門從事蔬菜產、供、銷、加工等)的人員招回來到本地區自己的土地上。支持他們創業,吸引和鼓勵他們回家鄉帶動蔬萊產業發展。 5.2 抓好規模化的種植 按照省農委對蔬菜產業發展的要求。從201 1年起,省級財政蔬菜專項資金向“ 1531” 工程集中,重點建設667,333,200,67 hm2 連片的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標準化基地,大力提高產業集中度和配套能力 5.3 加大品牌創建及標準化建設力度 ①加強生產資料監管力度 強化農業行政執法,嚴格按照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禁止投入品目錄。搞好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的投人品管理.禁止不合格農藥、肥料等投人品的銷售。建立一定數量的無公害蔬菜投人品專賣店,完善并加強監督管理,嚴格有害和殘留超標的源頭控制。積極推廣無公害蔬菜基地“三項管理制”,確保投入品的使用安全:一是基地登記管理制度,對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進行逐一登記備案;二是農戶聯保制度;三是生產資料使用備案制度,對農戶購買和使用農藥的情況登記備案.杜絕超標農藥等投入品的使用。 ②加強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加快品牌創建進程 按照國家無公害食品的要求,對符合無公害蔬菜生產條件的基地。積極組織申報。實施品牌帶動戰略,通過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扶持符合綠色、無公害條件的基地申報國家、省綠色、無公害蔬菜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 5.4 抓調整。增強市場競爭力 ①在品種調整上,充分利用縣育苗中心抓好新品種試種。篩選既符合市場需要,又適應生產需要的品種,以提高品種對種植區域的適應性和產品對市場、消費的適應性.同時加強同全國科研院所及銷售市場的聯系與溝通,及時獲取具有消費傾向的新品種信息。以指導廣大菜農抓好品種結構調整。 ② 在區域布局上,按照一鄉一特、一村一品和北部秋菜,南部春早菜、冬果菜的指導思想抓好落實,形成自己的種植優勢和實現一年四季都有菜的目標,不斷季節。擴大規模。 ③在種植規劃上,既要考慮群眾的種植習慣、種植水平.又要考慮品種與運輸的關系,公路沿線 5 km 內的區域可以考慮附加值高的精細品種.如番茄、優質苦爪等; 5 km 以外的區域對應市場發展著重考慮耐貯運的品種。如辣椒、豆類。 ④在生產模式上,繼續探索訂單蔬菜的生產模式,拓寬現有市場,并依托各大中小型批發市場,推動產業升級和產品更新。 ⑤ 在生產技術上,大力推廣深窩栽培和雙膜覆蓋技術.重點攻克茬口對接和邊遠生產區域種植水平的提高,全面提升單位面積產出率。 5.5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產業發展 我州蔬菜生產、加工和銷售的基礎設施還很薄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還較低。應繼續抓好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保持水土;整治好病險水庫、池塘,真正發揮水庫(塘)在灌溉等方面的作用;抓好城鄉道路建設,疏通運輸渠道,打通并擴展與外界聯系的渠道;加快建設蔬菜標準示范園,實施菜園道路與灌溉工程;修建冷藏庫和批發市場。元公害控制性生產的設施設備,進一步完善縣鄉兩級蔬菜產品產地的檢測體系。切實改善蔬菜生產、加工和銷售條件,確保蔬菜產業的發展。 5.6 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支撐能力 各縣市要明確蔬菜產業專抓的工作部門和職責,面向社會選拔德才兼備、吃苦耐勞、懂生產會經營的人才充實到隊伍中來,確保縣科技人員的到位。建立科技人員培訓、輪訓制度:建立能進能出、職稱能上能下,有利于各類人才脫穎而出、施展才能的選人用人機制;建立體現崗位績效,促進人才資源合理流動以及適應分級分類管理的收入分配機制;建立鼓勵科技人員大膽創新、創業和深人農村第一線開展示范的激勵機制。全面提升農業人才興菜能力。與省內、外科研單位聯姻,指導蔬菜產業發展及攻克產業發展的難題,為黔南州蔬菜產業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加快發展步伐。全面推進蔬菜產業化進程,實現全州經濟的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