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休閑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二、指導思想、原則、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適應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變化,順應城鄉居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推進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為核心,以快速推進休閑農業發展為重點,立足“富裕農民、改造農業、建設農村”,按照“夯實基礎、加快轉變、提升水平、引領發展”的思路,科學規劃,整合資源,創新機制,規范管理,強化服務,完善設施,打造品牌,形成“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發展新格局,推動我國休閑農業快速持續發展。
夯實基礎,是通過強化政策引導、項目傾斜和財政支持,充分發揮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主體作用,不斷強化休閑農業發展的產業基礎、設施基礎、隊伍基礎和平臺基礎,改善休閑農業的發展條件。
加快轉變,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創新休閑農業經營管理模式、產業組織模式和市場服務模式,促進聯合與協作,加快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從根本上實現休閑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增強休閑農業發展能力。
提升水平,就是以科技為支撐,著力培育一批休閑農業發展基礎好、素質高、自我發展能力強、示范帶動作用大的重點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增強休閑產品科技含量、文化特色和轉化增值能力,提升休閑農業產業發展整體規模、層次、素質和水平。
引領發展,就是以滿足城鄉居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需求為動力,通過體系建設和機制創新,不斷提高休閑農業的創新能力和經濟社會效益,促進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和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轉變,引領農村新型產業和新型消費業態發展。
(二)基本原則
以農為本,科學規劃。堅持以農業為基礎,農民為主體,農村為單元,按照統一生產、生活、生態,融合一、二、三產業的要求,圍繞農業生產過程、農民勞動生活和農村風情風貌,分類規劃,合理布局,引導各地有序發展。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突出自然生態,挖掘文化內涵為重點,堅持傳承與創新相統一,加快培育大中城市和名勝景區周邊、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態區、少數民族地區和傳統特色農區的休閑農業發展,變資源文化優勢為產業經濟優勢。
強化服務,規范管理。加大教育培訓、宣傳推介、營造環境力度,制定規范標準,創建示范典型,引導行業自律,實現休閑農業基地建設、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生產安全、產品服務、環境保護的標準化、規范化。
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創新體制機制,強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規范管理、公共服務、營造環境等方面的作用,充分發揮市場調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調動社會力量和行業協會的積極性,形成休閑農業發展良好局面。
(三)發展目標
到2015年,休閑農業成為橫跨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新興產業,成為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和滿足居民休閑需求的民生產業,成為緩解資源約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產業,成為發展新型消費業態和擴大內需的支柱產業。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休閑農業點數量穩步增長,年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上的休閑農業點增長20%,接待人次和經營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
產業結構明顯優化。布局科學、結構合理、服務完善、特色明顯、管理規范的休閑農業產業帶、產業群基本形成,產業地位明顯提升。
產業類型豐富多元。創新農家樂、休閑農莊、農業示范園、農業觀光園、民俗文化和農事節慶等模式,新穎性、趣味性、體驗性進一步增強。
增收貢獻顯著提高。在休閑農業聚集地區,休閑農業收入占農民全部收入的50%以上,從事休閑農業的農民收入比本地農民人均收入平均水平高一倍。
經濟社會效益明顯。通過拓展農業功能,大幅度提高就地就近吸納農民就業的容量,促進城鄉經濟文化融合,農村面貌明顯改善,農民綜合素質顯著提高。
本文地址:
http://www.qingqingav.com/industry/HTML/3115.html,如要轉載,請注明轉載自中國農業人才網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文章錄入:希望的田野 責任編輯:耕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