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區域布局
依據區位優勢、資源稟賦、歷史文化背景等條件,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總體布局分為四類區域:大中城市和名勝景區周邊,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態區,少數民族地區和傳統特色農區。 (一)大中城市和名勝景區周邊。大中城市周邊的農業基礎好、城鎮化水平較高,已經構建起集農產品生產、休閑觀光、生態環保功能三位一體的現代農業雛形。該區域要以滿足市民多樣化消費需求為目標,積極建設以大型設施農業為基礎,以新、奇、特等高檔農產品生產為主,集休閑、觀光、度假、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休閑農業園區、農業主題公園、觀光采摘園和休閑農莊,努力打造現代農業新型產業模式。名勝景區周邊客源豐富,需求量大,具備了發展休閑農業的條件。要以功能銜接和特色互補為重點,突出服務功能,強化休閑體驗,滿足多元需求。 (二)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態區。山區、濱水地區與草原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山水、氣候、植被、生態和人文優勢,承載著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生態涵養等重要生產生態功能。該類地區要以農民就業增收為核心,緊密依托自然資源、生產資源、歷史文化與獨特民風,打破區域界限,營造特色休閑農業功能區,在保護生態環境基礎上,大力發展以農業生態游、農業景觀游、民俗風情游、特色農(牧、漁)業游為主的休閑農(山、漁)莊和農(牧、漁)家樂等。 (三)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具有發展休閑農業的獨特基礎。應依托豐富的特色民風、民俗資源大力發展休閑農業,促進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與弘揚。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借助特有的資源優勢和廣闊的空間,創新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休閑農業的有效途徑。著力保護特色村莊和田園風光,拓展國內外市場,大力發展以農民家庭經營為基礎,以特色鄉村游、民族風情游、村落風光游等為特色的休閑農業新興休閑度假方式。 (四)傳統特色農區。傳統特色農區是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的主戰場,要在穩定農業生產、保障農產品供給的前提下,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立足當地農業資源、農耕文化、生產條件和自然景觀,著力發展景觀農業、農事節慶、觀光采摘、特色動植物欣賞以及農業園區等多種形式的休閑農業,強化農業生產過程和產品功能創意,增加文化內涵,創新農業發展思路,拓寬農民致富途徑,努力在傳統特色農區建成一批農業與休閑產業并舉的多功能現代農業區,提升傳統特色農區的社會經濟效益。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