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任務
(一)優化產業結構,擴大規模經營。以規劃為先導,挖掘文化內涵,注重參與體驗,加快創意發展,加大休閑農業資源整合力度,形成集農業生產、農耕體驗、文化娛樂、教育展示、生態環保、產品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多元化休閑農業園區。遵循休閑產業發展規律和市場規律,以需求為導向,突出區域資源、環境和文化特色,科學配置種、養、加、銷比例,鼓勵產業間聯合與協作,構建新型休閑農業產業聯盟,打造生產標準化、經營集約化、服務規范化、功能多樣化的現代休閑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帶和產業群。農家樂和小型休閑農業企業要主動與附近的大型旅游場所加強聯合,形成功能銜接和特色互補的格局。 (二)創新發展模式,塑造產業特色。積極引導符合條件的農戶利用農業與生活資源,大力發展以“吃農家飯、住農家院、摘農家果”為主要內容的農家樂。以休閑度假和參與體驗為核心,拓展多元功能,發展功能齊全、環境友好、文化濃郁的休閑農莊。突出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拓展教育示范功能,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充分利用農業生產過程的時空景觀,發展農業觀光園,彰顯人與自然和諧的豐收景象。挖掘包裝民俗文化,強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推進民俗村發展。全面提升農事節慶活動內涵,實現“以節會友、以節拓市、以節富民”。 (三)強化品牌建設,提升產業地位。以自然生態、田園文化、農耕文明為基礎,以誠信經營、提升內涵、保障質量為重點,積極弘揚“回歸自然、認識農業、怡情生活、生態環保”的發展理念,著力創建一批優勢產業突出、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加快培育一批經營特色化、管理規范化、服務標準化的休閑農業示范點,形成一批休閑農業特色品牌;擴大農村消費,使休閑農業成為“十二五”期間擴大內需、壯大縣域經濟的重要途徑,顯著提升休閑農業地位。 (四)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經營水平。圍繞休閑農業產業發展要求,依托職業院校、行業協會和產業基地,分類、分層開展休閑農業管理和服務人員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對休閑農業管理人員重點開展政策法規、宏觀管理、發展理念、農業創意、信貸融資、生產安全、綜合服務等知識培訓。對一線員工開展專業知識、服務技能和服務禮儀培訓,重點培訓職業道德、作業內容、操作規程、工作方法、產品知識、安全生產等知識,增強服務意識,提升管理水平。 (五)健全服務體系,增強發展后勁。加快完善行政管理體系、信息統計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強化對各類休閑農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管理與支持力度,增強行業自律性。組織開展對休閑農業產業發展戰略、發展規律、發展政策、發展模式、管理機制等研究,增強管理的協調性和針對性。引導科研教學單位創新、集成和推廣休閑農業技術成果,建立休閑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增強休閑農業支撐保障能力。順應互聯網、物聯網和手機等新興媒體發展趨勢,拓展信息終端,加快信息服務體系建設。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